土耳其當地時間:
安卡拉天氣
[wunderground location="Ankara, Turkey" numdays="1" iconset="Elemental" layout="simple" measurement="c" showdata="pop,text,conditions,highlow" language="TW"]
當地
時間

學習外語的迷思:英語授課英文就會變好?


*2021年11月更新版面

今天來討論一下引起政大校園譁然的新聞:要求教師英語授課「強化競爭力」? 政大教授:便宜行事、巴結外國學生政大校長說,以後新進老師每年要開設兩門英語授課課程?!姑且不論校長的目的是什麼,假使是要用英語授課讓政大學生的英文程度與專業學習同時提升的話,應該是作用不大的,讓我們先從該如何「學習外語」開始,再談「用外語學習」這件事!

名詞解釋:輸入-接收外語/輸出-使用外語

 

學習外語的方式:語言輸入

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老師總是跟我們說:「多聽英語廣播,聽不懂也沒關係,就放著做別的事情也沒關係,聽久了英語就會進步了。」這是真的嗎?在學術的殿堂中,無論來自哪門哪派,「語言輸入的重要都是無庸置疑的」。

「語言輸入是什麼呢?光是多看美國影集、多聽英語流行音樂、聽ICRT就叫做增加語言輸入嗎?」

對於學習外語來說,專門研究第二語言學習的比爾・范・派頓(Bill VanPatten)(2002, 2007)認為要聽者,有「主動參與(actively attend)」才有用。但語言學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卻不這麼認為。克拉申認為只要把輸入簡化,讓語言的輸入,維持學習者程度+1,即有學習之效。但沒有明確定義「+1」為何。

簡化的輸入可以分為:

  1. 跟外國人溝通
  2. 語言學校老師
  3. 中介語(interlanguage)

 

與外國人溝通

跟外國人講話的方式,常常被拿來跟兒童用語保姆用語相比。保姆用語通常比較清楚,句型、用詞較簡單。通常指的是此時此刻跟小孩子一起做、或分享的事情。「目的是為了溝通,而不是語言教學」,大家很自然都會用這種方式跟小孩講話,可是往往不知道怎麼跟外國人講話,最常見的情況,大概就是講話提高音量。

在土耳其就會發現,很多人不知道要怎麼放慢講話的速度。但潛意識還是知道,跟外國人講話要清楚、慢,用短、簡單的句子。就像我今天在等公車的時候,旁邊的土耳其阿伯就問我:「網 路, 有 嗎?」「公車, 在 哪?」往往會將主題放在最前面,提問也以yes/no為主。一般跟小孩講話時,文法使用大多都是正確的;但跟外國人講話的時候則不然「目的即是為了簡化溝通」。

語言學校老師

至於語言學校老師講話呢,除了講得比較慢,用教導過的簡單詞彙,常「暫停對話」,好讓學生思考、吸收的時間。一般老師會使用,很誇張的發音、並不斷重複加深印象。

中介語

中介語是上課時,學生彼此交談使用的語言。一般會有很多「確認彼此達成溝通的用語」,像是「懂嗎?」、「是這樣嗎?」、「可以再講一次嗎?」。大致而言,在課堂教學活動上,有溝通合作機會的話,學生間可以有更多機會使用語言,並且專注在對方想要表達的意義上。

 

全面提升外語能力的方法:互動

這些輸入都算是簡化的用法。研究也證實這些溝通方式,對於語言的學習都有幫助,可以讓學生多練習,學習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們跟外國人講話的時候,往往不會糾正對方的錯誤,彼此交談時更不可能。也就是說就「學習外語正確的文法使用上來說,對學生是沒有顯著幫助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哪裡產生錯誤了」。

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認為只要有這種簡化的、能夠理解的輸入,再加上讀很多很多的書,語言就能夠進步了。他認為「語言是一個整體」,只要聽力和閱讀力提升,口說和寫作也會進步。

的確,多讀書,閱讀能力就會進步,但是對語言的全面學習有幫助嗎?研究指出多看書,看得速度跟單字量都會變多,不過寫作和口說並沒有進步。其他研究也指出,「只有接受輸入訓練的學生,在輸出(口說或寫作)的時候,產生的錯誤較多」。

心理語言學家邁克爾・隆恩(Michael Long)(1996)的互動教學假說認為,在對談時為了理解對方所做的互動,可以讓輸入變得較容易理解,在互動的過程中,雙方不僅能接受到語言輸入,同時也有輸出,讓注意力提升。研究指出,在互動下的學習成果優於純輸入的教學

 

用外語學習同時提升語言與知識?

看起來,研究都認為輸入很重要,有互動的話,更能提升學習效果,那麼,如果學校都使用英語教學,是不是大家的英文程度都會自然提升呢?

其實幾十年前就有相關的研究了,1985年的時候,加拿大語言學家Swain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1960年中期的加拿大流行一種教學方式,他們想讓加拿大人學好法語,將母語英語的加拿大學生,課程全面改成法語授課。早在1980年代,大家就開始研究這種教學到底有沒有用。

大家發現,在理解能力上,這些學生似乎跟母語法語的學生差不多;但是在寫作、口說的程度、特別是文法能力就差得遠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結果他們發現,原來是在上課時,使用的句型有限,動詞基本上只會現在式與命令式。學生也不太發言,有發言往往都只是一、兩個字而已。再加上,這種教學方式教的東西不是法語本身,而是教授的科目,所以就算有文法錯誤,也不會被糾正。於是Swain指出學習時,輸出的重要性,「當我們輸出語言時,我們才會理解到我們會的與不會的是什麼」。

這僅是針對這種教學方式,接受輸入學習外語的成果,若要從他們所被教授的專業科目來看,成果恐怕更難說。

 

「學習外語」與「用外語學習」

我在土耳其,也曾唸過全英語授課的學校,發現如果是老師有留美經驗,大致能夠理解;但不是留美的老師,根本就聽不懂~上課在說什麼! 只好自己回家默默看書,再偷問同學有沒有考古題,另外,大部份土耳其大學入學前還要先測驗英文程度,不夠好的話要上一年的英語預備班(老師都是美國人)。問問我的香港朋友也說,他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英文了,中學就是念英語學校,中學時是中、英夾雜上課,大學全是英文授課,但下課時,大家還是講廣東話啊!所以口說還是不怎麼樣。他跟我說:「有些中文中學的學生,英文還比英文中學的學生好。」、「我覺得台灣人的英文很好啊,跟香港人差不多,英語教學好像也沒什麼用。」

如果是要提升英文程度的話,英語授課好像不能算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反而是,原本的學習專業,會受語言影響打折,學生有可能會無法理解老師的授課內容。以提升語言來說。不如聘請外籍老師開互動教學英文課,或來個預備班,可能會有更突出的效果。

 

結語:用外語授課,不等於同時達到外語跟專業知識教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外語光是輸入是不夠的,首先要能夠「專注」在講的是什麼,再來要能夠「理解」在講什麼,然後還要有「輸出」,才知道自己會什麼、不會什麼,如果有講錯或寫錯還要有老師「糾正」,不然永遠都會犯一樣的錯誤。還有,用外語做其他專業知識的授課,並不等於同時能達到外語與專業知識教學的目的

 

[vivafb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