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更新資訊
伊斯坦堡舊城區的經典景點中,最神秘也是最特別的就是地下水宮殿了,土耳其文:「Yerebatan Sarnıcı」,直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沒入地底的水箱」。2018年新整理開放的另一座水宮:狄奧多西地下水宮(Şerefiye Sarnıcı)
不是宮殿,原功能是蓄水池
以前伊斯坦堡還叫君士坦丁堡的時候(拜占庭時期)這個宮殿是被用來做「地下蓄水池」的,所以在許多旅遊書以及維基百科上都是譯作「地下水宮殿」,因為內部的宏偉氣勢讓百姓這樣稱呼。這座查士丁尼大帝所建的地下蓄水池可是拜占庭時期時在君士坦丁堡所建的60個蓄水池中,最具規模保存得宜的蓄水池遺跡喔!
地下水宮殿的建築資訊
地下水宮殿位在聖索菲亞教堂的西北方(其實就是對面),在地底下還沒有蓋蓄水池之前(已經是17個世紀以前的事了),地面本是宗教聖殿建築,後來才在「拱廊(Stoa Basilica)」底下修築。140公尺長、70公尺寬,蓄水量可達10萬噸,經過52階階梯走入宮殿。其中包含各有特色的336根柱子,每一根都是9公尺高,98根是科林斯柱式。大家可以發現,如同伊斯坦堡大市集的建築方式,這裏也用拱門的方式分散支撐屋頂的力量。在宮殿周圍則圍繞着4.8米高的防火磚。地面的鋪磚上厚厚的磚灰砂漿,是有防水的作用。
歷史已經十分悠久的地下水宮殿,從一開始供水給君士坦丁堡第一山的建築物,1453年土耳其人征服伊斯坦堡後到近代,持續供水給托普卡匹皇宮(Topkapı Sarayı)。期間,在奧斯曼時期修築過兩次,在共和國之後也整修過兩次。而原本總蓄水量能達到十萬噸的地下水宮殿也只剩下底部幾英吋的地下水而已。
註:伊斯坦堡第一山,是指在伊斯坦堡從薩拉基里澳角延伸到包含聖索菲亞、藍色清真寺以及托普卡匹皇宮的古區域。伊斯坦堡地形上來看由七座小山組成,因此又被稱為七丘之城。七丘的延伸閱讀:建立於七丘上的城市-伊斯坦堡
尋找其中的梅杜莎
在這些各有特色的柱子當中,位於宮殿西北角的兩個柱底刻有梅杜莎的頭的柱子最為人所知。可惜沒人知道梅杜莎在此的真正原因,很多人認為只是建造時被挪來的材料,剛好她的頭大小比較適合支撐那兩根柱子;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這兩座雕刻不一定是刻劃神話中的梅杜莎本尊,可能只是特色形似的其他裝飾而已。在地下水宮殿的梅杜莎雕刻會被普遍認為是梅杜莎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這兩顆女頭像被倒放的關係,一般認為,要破除「直視梅杜莎的眼睛會被變成石頭」的詛咒,只能將梅杜莎顛倒放,才不算是「直視」。下面強迫你們直視一下:
註:梅杜莎,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看到她的眼睛的人都會被變成石雕。梅杜莎一詞有「醜女」的意思,聽說她原本是一個以人類標準來說的美女,但因為自誇頭髮比雅典娜的頭髮來漂亮,所以頭髮就被雅典娜變成一條條的毒蛇。
莫名被發現的景點
地下水宮能被世界發現要歸功於一個法國人P. Gyllius(也是一個測繪學家和生態學家),他在1544-1550之間在伊斯坦堡做拜占庭的相關研究。當他在聖索菲亞附近亂晃的時候不小心踏進下水宮的階梯,好奇心使然,他就從這個花園中的木頭房子(地下水宮入口)一直走下去了。聽說那時候,周遭的居民還會利用與這個蓄水池連結的小池、管線來划船和釣魚呢!Gyllius後來為此還出了一本書,影響了當時的許多背包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背包客其實不是一個新的詞了,Lonely Planet也不是近代的新點子,哈哈⋯⋯現在裏面還是可以看見小魚,只是紅色的燈有詭異的氛圍。
1987年整理過後開放,目前地下水宮由伊斯坦堡都會直轄市文化公司以博物館的方式經營,也時常舉辦國際和全國重要文化活動。美國的克林頓前總統、前荷蘭首項維姆科克、意大利前總理蘭貝托迪尼、瑞典前首相約蘭佩爾松以及奧地利前總統托馬斯克萊斯蒂爾都曾經造訪此處。曾獲頒土耳其旅遊嚮導協會2009年的最受旅客歡迎獎。
2022年整修後重新開幕
1,500年的水池經歷了史上最大的修復工程之一,實際上整修工程已經進行許久,2019年剛好受到疫情影響,觀光客銳減,地下水宮關閉全面進行整修,用最快的時間完工開放,2022年7月重新開幕,關於這次整修的細節還有相關紀錄,可以觀看以下影片,加強結構穩定以及重新清潔讓以前沒有的歷史痕跡又露出來,自動翻譯的字幕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更多。
參觀提醒
官網:https://www.yerebatan.com/en
每天開放沒有公休日,開放時間分夏季和冬季,夏季開到19:00,冬季時間提早一小時關門(09:00-17:30),遇宗教節慶(開齋節、宰牲節)第一日會從下午開始開放。因為不是文化部管轄的博物館,因此不能使用博物館卡(Müze Kart)
土女叮嚀:入口很容易錯過,不過就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跨過輕軌軌道對面往下走一點點,有人在一個小小房子前排隊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