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aiyin
發摟上一篇難民營文章,這一篇要帶大家去看第二個難民營。
組合屋式難民營
這個難民營相較於上一個只有帳篷的,這裏住的是組合屋,整體的居住環境較好。組合屋兩邊各是一戶家庭,中間有一個共用的簡便衞浴,感覺也不像帳篷那麼炎熱、不舒服,屋子裡待起來也不那麼令人難捱。雖然這裏看起來舒適很多,但這裏的三餐都要自己想辦法,也較少有來自外界的資源援助。
這裏明顯較舒適的環境會讓人納悶為何還有人願意住在帳篷式的難民營,原來,要在這裏待的難民是必須是家裡已經沒有男人、失去家庭支柱了才可以申請住在這裏。
傳統的穆斯林婦女是沒有生存能力、需要依靠男人的,不像西方國家或發展中的亞洲社會,女性獨立的意識很強。他們的成長過程先是依賴父親、結婚後依賴丈夫,因此也不具有養家活口的能力,特別是更加保守的敘利亞社會,因此在戰亂後獨自帶着幼兒逃到土耳其的,更是無依無靠、未來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
令人難以置信的麵包乾
走着走着,可以看到營區的各個角落和門口都堆放著麵包、曝曬在烈日下,一副快發霉的樣子,看着覺得噁心,也反射性的想說怎麼這麼浪費食物,好奇心驅使我透過翻譯問他們麵包乾的作用,結果一位年紀約17歲的妹妹說:「我們打算把麵包曬乾,等我們準備好可以回家時要帶回家,磨成麵粉再次做成麵包。」 什麼!聽到的當下覺得他在跟我開玩笑,這完全超出我對食物再製的使用極限,麵包已經是食物完成品,又不是麵粉原料,化學狀態都已經改變了怎麼可以再次回收?我反問他們,麵包不會發霉、腐敗嗎?這樣子吃了不會生病嗎?那位妹妹只是無奈的聳肩說:
「我們別無選擇。」
對,他們的確是沒有選擇的一群。
他們大都等待着家園的情勢穩定、家人也都有移動能力後,就盡快回家,然敘利亞那裏可能一片空無、什麼都沒有,因此在上路前要做好準備,而麵包原本就是他們每餐必備的,我猜,或許他們想着還留在土耳其境內時,就每餐少吃一點,盡可能的儲存資源。
貧瘠的醫療資源
被邀請進一個屋子聊天,那是一個媽媽和18歲的女兒,女兒躺臥在木頭地板鋪着棉被的床上,看起來羸弱不堪,媽媽透過翻譯跟我們說,女兒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不知道還能夠撐多久,醫生不定時會來到營區探視,但沒有充分的醫療資源,也沒有適當的照顧和營養,病情很難好轉,平時有另一家學習護理的女孩會來幫忙照顧,但僅此而已,他們很想回家,但女兒的身體短期內無法做到。
說著說著,媽媽就握着我的手哭了,不知道該說什麼,說什麼似乎都沒有幫助,只能緊緊的反握媽媽的手,想給他更多力量、希望他們能夠撐過這個人生中的苦難,或許他們不知道撐下去可以得到什麼,是下一個苦難?還是會出現雨過天晴的彩虹?
從天堂掉到地獄
另一戶進到房子裡的家庭,爸爸媽媽和兩個跟我年紀相仿的女兒,原本在敘利亞有好工作,大女兒剛當上老師,小女兒還在就學、未來要成為護理師,這家是健全的家庭,但是逃難時從敘利亞帶過來的錢財都快用完,當初沒有想過需要待這麼久、土耳其的物價也不斷在漲,在土耳其境內也沒有收入來源,只有姐姐可以到難民營旁邊的難民暫時學校教書,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補貼,爸爸說著說著眉頭就越來越皺,而妹妹的學業還未結束,家園就遭逢巨變,未來還有完成學業的機會嗎?
看着他們覺得人生真的不公平,活在台灣的我們並不知道有這麼一群在水深火熱的人們,縱然看到新聞上的報導,也覺得那是另一個星球上的事、跟我們沒關係,我們生活過得去、錢夠滿足生活上的小確幸已足矣,有時遇到生活上的困境:薪水沒調漲、物價上漲、情侶吵架,就覺得人生好不如意,但事實上同在地球上,住着好多對於人生沒有選擇權的人們,他們只能過一天算一天、咬牙撐下去,或許是為了理想中的生活,又或是為了心愛的人,想要奮鬥再次獲得好好過日子的機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