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剛到伊斯坦堡時,前幾個月常常迷路,因為道路並不像台灣的街道那樣筆直、寬敞,常常是好幾條巷弄錯縱複雜的糾纏在一起,對於剛到土耳其的我來說,實在很難辨認方向。
後來在歷史課上,教授不經意地問道:「有沒有人覺得伊斯坦堡的道路很複雜,尤其是舊城區的地方,特別容易迷路?」當時班上的國際學生們都猛點頭,經過教授說明,才知道伊斯坦堡雖然在19、20世紀共和國時期經歷了很多城市規劃與重新設計,但是還是在很多方面,看得到奧斯曼時期的城邦生活蹤跡。
蜿蜒狹窄的街道
城市裡的街道非常曲折蜿蜒,跟我們當代所習慣的寬敞街道有着迥然不同的面貌。要確切理解當時人們生活的樣貌,就要把時空都還原到奧斯曼帝國那個時代。
在當時,奧斯曼帝國沒有現在的汽車也沒有卡車,運輸貨物都是靠着駱駝與驢子,並不需要寬敞方便車子通行的街道。整座城市只會有一、兩條相對寬廣的主要道路,連接其他區域、或者是商家聚集。而在主要道路以外的其他居住區域則是由狹小蜿蜒的小巷組成。這種城市的景觀並不是像方格式的區域規劃,而是像是迷宮一樣,如果不夠熟悉的話,隨時都有可能失去方向。
伊斯坦堡舊城區的街道與西方棋盤式街區對比
與當代城市規劃不同的城邦生活
這樣蜿蜒狹窄的街區,也與當時的城邦生活有着密切關係。在奧斯曼時期,每個村莊的基本組織,就是政府辦公室、清真寺、屠宰場、澡堂、咖啡館、市集與學校。根據歷史資料,以一個安納托利亞上的城市「孔亞(Konya)」為例,當時整個區域是由595間民宅、149間小店舖、9間咖啡館、8間麵包店、1間肉舖、1座公共澡堂、17座清真寺、4間宗教學校以及1間政府辦公室所組成。每一個村鎮還會有不可缺少的商業中心,並且透過物品買賣等經濟活動與外在的世界有更多的互動。比方說,一個村民可以帶着家裡生產過多的果乾以及橄欖油,到市集去向他人交換牲口、服飾或是珠寶。
在市集店鋪方面,奧斯曼時期的店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別。第一種是非常小型的店鋪,類似我們過去的柑仔店,也像是現在隨便一個轉角就可以看到的便利商店,這種類型的小店就是為了滿足方圓幾公尺內的居民,沒隔多久,就可以再看到另外一間。第二種則是像是「街市」,商家是滿布整條街的。最後一種,則是面狀的市集,裏面聚集了不同種類的商販。依照17世紀留下來的紀錄,當時的大市集裏面,分成五類產品進行買賣交易:農產品、畜產品、紡織、金屬以及皮革。
16世紀晚期中部安那托利亞的市集貿易內容
也就是說,辦公以及商業都聚集在主要街道上,其他地方則是居民自己的家戶和日常禮拜的清真寺。而這樣的生活形式也與當時人們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關,是使用駱駝與驢子來搬送運輸,而分現代汽車與卡車。因此,連帶的也會影響到街道的寬窄與城市樣貌。居民繁忙的商業活動匯聚在主要道路上,其他區域則是呈現未經規劃的錯綜格子狀,和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筆直清楚的城市規劃,有着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