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平衡俄、烏衝突,探討土耳其的外交政策

專欄 新聞探討 時事 淺談新聞

取材:聯合電子報、中時電子報、BBC中文、新華網國際、 BBC Türkçe、Deutsche Welle、Daily Sabah

 

3月11日至13日,土耳其在西南部大城安塔利亞主辦一場外交層級的論壇會議「安塔利亞外交論壇(Antalya Diplomacy Forum;簡稱ADF)」,此論壇自2021年起舉辦,匯集多國外交人員、政治領袖、經濟學者等,共同針對全球性問題討論。身為東道主,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Mevlüt Çavuşoğlu)擔負重要角色,即使先前染疫仍然利用視訊、電話會議等方式邀請各國代表參加。本次焦點集中在會議前一天,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烏克蘭的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終於碰面,這是兩國自2月24日爆發軍事對抗以來首度有外交部長層級的接觸,格外受到外界矚目。

在三方會面前,土耳其分別與兩邊外交部長會談,恰武什奧盧在受訪時坦言「局勢艱難」,並說「我們希望這場(三方)會議會是重要的轉捩點,並期盼這場會議能朝和平跟穩定邁向重要的一步。」

雖然1個多小時的會議後,烏、俄雙方「一如預期、沒有共識」各自在不同房間舉行記者會,土耳其依照其「平衡政策」在俄、烏爆發衝突前後即積極扮演「調解者」(抑或是蹭關注)的角色,土耳其前外交官認為與其說是「調解者」不如扮演「促進者」,在戰事升級之際促成這場外交突破,仍足見土耳其利用地緣優勢還是有其戰略份量。

回顧過去兩週土耳其對於俄、烏衝突的說法,起初定義是「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指責俄羅斯的行為「令人無法接受」,並認為「烏克蘭政府和人民的奮鬥」值得稱許。入侵行動3天後才首次定調為「戰爭」,隨後應烏克蘭請求引用《蒙特勒海峽制度公約》宣布暫時禁止軍艦通過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造成駐紮在敘利亞的俄羅斯軍艦無法進入黑海參戰。上週五(3月11日),土耳其的廉價航空品牌「飛馬航空(Pegasus Airlines)」也宣布自3月13日至27日暫停派飛俄羅斯境內航點2週,原因是「運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s)」。但土耳其航空仍「暫時」繼續,大部分的歐洲航空都已停飛,目前僅剩土耳其、卡達、阿聯酋保持往返航班。

Pegasus Airlines A320neo (TC-NCD) @ MAN, Aug 2019

但除了這些「小打小鬧」的制裁舉措,安卡拉對於莫斯科仍不想「放大絕」搞壞關係,理由是俄羅斯對於土耳其的農產品進出口、油氣、觀光業有着莫大制約性。近期土耳其頻傳大宗原料短缺,最近的「葵花油之亂」(如下貼文)就是一例,造成民生必需品價格漲價刺激通膨情況雪上加霜,安卡拉當局發現事態嚴重,因此維持進口大宗物資的穩定至關重要。就在戰局開打後,有200多艘包含土耳其在內的貨輪被卡在亞速海、刻赤海峽附近的俄羅斯港口無法裝卸穀物、煤炭等大宗商品,經過土、俄在論壇開始前埃爾多安與普丁「來電」溝通後,目前港口已恢復作業,俄方也保證所有在亞速海的船舶都能安全航行。

除此之外,土耳其能源部拒絕切斷俄羅斯的油氣採購,因為土耳其的天然氣、原油、汽柴油分別有45%、17%、40%進口來源自於俄國,還有「土耳其溪(TürkAkım;又稱南溪)」油氣管線通往南歐、巴爾幹各國,扣除供應、管線的維護費用,過路費收入挹注財政也對土耳其幫助不少。最後是土、俄之間在中亞五國各自推展「(俄版)歐亞經濟聯盟」、「(土版)突厥國家組織」有着政治、商業間的競合關係,擴大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重要性,各取所需。

Recep Tayyip Erdoğan and Vladimir Puti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urkStream Pipeline

對於烏克蘭,如同先前提到的「支持烏克蘭領土完整、封鎖海峽降低海上威脅」,安卡拉對於基輔在政治上的立場也僅止於「口惠」而已。衝突期間諸如人道物資運送、無人機投入在戰場的運用,土耳其「只能做不能說」避免過度刺激俄羅斯。一方面烏克蘭「現在不是、未來也不可能」是北約、歐盟的成員國,安卡拉當局沒有必要把戰火往自己身上燒,土耳其沒有「義務」保衞烏克蘭的安全。再者,安卡拉對於來自莫斯科的施壓則將其壓力轉向「民間自發捐物資」、「無人機的用途屬於商業合約政府不會過問」加以淡化,並含蓄地對俄羅斯發出警告,反對在烏克蘭進行任何軍事冒險,因為這是「不現實的」需要謹慎思量。

Bayraktar TB2 of UAF, 2020, 09

或許是看到土耳其「低調支持」感動在心,或許是「急尋一根浮木」的情結,基輔當局對於安卡拉積極介入調停始終保持興趣,也終於有機會讓土耳其在俄、烏衝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截至烏、俄衝突至今已兩週的時間,不只衝突雙方各自投入資源大打出手,外面「看戲」的群眾也越來越多,不論是武場(戰局之激烈)、文場(外交)驚人的訊息量(有真有假)壓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喘不過氣來。這段期間,土耳其與伊朗、阿聯酋、以色列、埃及的關係升溫,特別是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Isaac Herzog)出訪土耳其,象徵兩國「重修舊好」有指標意義。外交成就也為埃爾多安低迷的聲望稍稍止血,目前安卡拉與莫斯科、基輔的對話管道都算通順,扮演調解者的表現也讓西方列強感覺滿意。然而隨着衝突時間的拉長,土耳其與兩邊「表面上」等距關係的可能性就會越低。土耳其近幾年來的外交平衡政策一直被外界視為「機會主義」者,就因為土耳其有地緣上有難以取代的地位,才造成「順風時左右逢源、逆風時左右挨轟」有着難以捉摸的特殊性。現階段,就「靜觀其變」吧!

其他分析:土耳其選擇與誰為敵?北約與俄軍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三角形

 

You Might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