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當地時間:
安卡拉天氣
[wunderground location="Ankara, Turkey" numdays="1" iconset="Elemental" layout="simple" measurement="c" showdata="pop,text,conditions,highlow" language="TW"]
當地
時間

土耳其版的伊拉克「發展之路」可否成功?


取材:聯合電子報、中時電子報、TRT土耳其國家廣播公司、安納多魯新聞社、新華網國際在線、法廣RFI、BBC Türkçe、AA、NTV、TRT Haber、TRT World

睽違13年率領龐大訪問團重返伊拉克

埃爾多安在4月21日出訪伊拉克,這也是他睽違13年再次踏上巴格達的土地,除了與伊拉克總理蘇丹尼(Mohammed Shia’ Al Sudani)及總統拉希德(Abdul Latif Rashid)會面,並前往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Kurdistan Region)首府埃比爾(Erbil)拜訪官員(此處為庫德族主導的地區)。此前,土耳其空軍轟炸該自治區北方與土耳其接壤的「庫德族工人黨(PKK)」據點。

這次出訪伊拉克,政治上有跟伊拉克「修好」的意味,畢竟安卡拉與巴格達存在歷史淵源(伊拉克曾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也曾有鐵路直通)、利益(油氣管道)、衝突(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水資源衝突由來已久)、問題(庫德族)。這回埃爾多安並非單槍匹馬出訪,還有卡達交通部長賈西姆(Jassim
Saif Al Sulaiti),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源部長蘇海爾(Suhail Mohammed Faraj Al Mazroui)同時抵達巴格達,四國共同簽署以伊拉克為核心的《發展之路倡議》備忘錄。

伊拉克《發展之路倡議(Kalkınma Yolu Projesi Anlaşması)》內容涵蓋:

  1. 始於伊拉克南部的法奧(Al-Faw),終點於土耳其東南邊境的鐵公路建設(里程1200公里)
  2. 升級基爾庫克-傑伊漢的油氣管道容量
  3. 協助伊拉克發展鐵公路樞紐、水電基建更新。

上述由阿聯酋、卡達提供資金協助,加上土耳其另單獨與伊拉克簽署26項協議,頗有與中國、美國所各自主導中東政策抗衡的企圖心。

當然對「恐怖份子」很在意的埃爾多安也不忘向伊拉克提起應將庫德工人黨歸為恐怖組織,土耳其這幾年以國家安全為名,不斷進行針對北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相較於庫德工人黨,伊拉克其實比較在意的是幼發拉底河跟底格里斯河的水資源,畢竟伊拉克70%的用水來自該國境外的這兩條河,從土耳其境內過來的水量下降,因為土耳其自己的水壩建設,伊拉克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以上是此次訪問的主要議題,但更大更廣的則是土耳其看來欲牽手伊拉克,抗衡「一帶一路」、「印歐走廊」政策?

天賜良機,可有把握?

時也運也,美國牽頭歐盟、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在2023年9月G20會議上推動「印歐走廊」踩到土耳其的痛點,當時的安卡拉還聲明譴責,認為跳過土耳其是「不明智、不務實」的選擇,並宣稱將「另闢蹊徑」作為抗衡。豈料時隔不久就發生哈瑪斯攻擊以色列導致新一波的中東局勢紛亂,以色列作為「印歐走廊」的西邊端點即淪為衝突熱點,隨著戰事沒有緩解的跡象,可預見這項源自西方世界要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擘劃瞬間也沒了氣息。如此一來,土耳其是否有能力趁著「局勢大亂、形勢大好」的時機藉由推動「發展之路」取而代之?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

「發展之路」對比「印歐走廊」只能放長線釣魚

埃爾多安會被外界戲稱「埃蘇丹」不是空穴來風,不僅埃爾多安「畫大餅」功力確實無人能及,在總統競選時用他慣用的民族團結不敗概念,試圖喚起土耳其人過往雄霸一方的帝國驕傲,在共和國建國百年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時間點宣傳,創造一個土耳其為主角的國際舞台。四處刷存在感、當調停中間人(烏俄),抗衡美國等西方勢力介入中東事務,也要應對俄羅斯的軍事干預、伊朗(波斯族、什葉派)這類「亦敵亦友」(友在於土耳其是突厥人)穆斯林的染指。埃爾多安也是有名的「風向大師」,他在土耳其正被一眾穆斯林國家孤立,立刻找到「同路人」卡達作為破口,接著在新冠疫情期間藉著「防疫外交」大幅與改善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的關係,同時一度跟以色列「破冰」。2023年總統大選獲勝,埃爾多安指派財政部長希姆謝克(Mehmet Simsek)成功遊說「金主」阿聯酋穩定土耳其的財政(對比阿根廷經濟情況,土耳其的力挽狂瀾有目共睹)。

攤開地圖,這次「發展之路」著重在巴斯拉省的法奧港,新建的鐵、公路途經尼尼微省,對照相關地點的政治頭臉人物、財團皆近親土耳其。套句俗話,土耳其「以商逼政」在伊拉克扶植勢力之舉顯而易見。此外,埃爾多安雖然拜會埃比爾庫德斯坦自治區並受到熱烈歡迎,但相關官員並不否認土耳其的基建計畫「走舊路」確有排除庫德族參與來削弱庫德族自治政府的嫌疑,土耳其計畫要恢復伊斯坦堡-孔亞-阿達納-梅爾辛-舍爾納克-摩蘇爾(尼尼微省的省會)-巴格達-巴斯拉之間的交通聯繫,這與庫德斯坦期望能途經埃比爾省有所落差,不排除抗爭。其他諸如貪污、內河航運載力不足,以及基礎建設殘破需要更多的投資,這些會不會影響到投資者、百姓觀感、甚至國際既得利益者的覬覦,這都充滿挑戰。

「發展之路」與「一帶一路」無法對比

若將土耳其版的「發展之路」對比「印歐走廊」,土耳其尚有一絲成功的機會,若再對比「一帶一路(Bir Kuşak, Bir Yol)」則顯得底氣不足。首先,土耳其也是有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國家,也獲得陸上絲路物流(中歐班列)的好處,中國近年在土耳其的存在感越來越高,已經是土耳其第三大貿易夥伴,除了中國企業進駐,連許多公共建設也有中資,即便三不五時就會掀起波瀾的「東突厥運動」,乃至近期因為陸製電動車、油電車熱銷土耳其車市(比亞迪 BYD ATTO 3),性價比遠勝土耳其國產品牌「TOGG」,引發政府想要課徵更高關稅「築牆」抵擋,都無法撼動土耳其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那麼換位思考,土、伊的未來20年可能有這樣的發展關係?

土耳其挑了伊拉克不管是抗衡「印歐走廊」、「一帶一路」也罷,海灣國家裡面的科威特已先一步表達不滿,指出沒有顧及到科威特的利益和土、科關係,伊拉克曾佔領過科威特(現在的伊拉克已無能力再入侵),由於法奧港與科威特相當接近,伊、科仍存在懸而未決的水域劃分問題。科威特與沙烏地阿拉伯相對親善,沙國最近因為以色列與美國之間的「安全承諾、沙以建交」導致輿論觀感不佳,若借題發揮反對土耳其的計畫,順利外界轉移目光也不可能。

小結

埃爾多安所倡議的「發展之路」可被視為對西方列強的示威,喊得很大聲卻不過是土耳其想為擴展和鞏固在波斯灣地區的影響力而已。面對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則是螳臂擋車。不過,土耳其若能夠藉由讓伊拉克「振作」起來,重回波斯灣的「餐桌」而不是「菜單」上,緩解土耳其後院的壓力(庫德族分離運動)也不啻是個機會。就看「埃蘇丹」的「發展之路」能夠兌現到甚麼程度了。

[vivafb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