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當地時間:
安卡拉天氣
[wunderground location="Ankara, Turkey" numdays="1" iconset="Elemental" layout="simple" measurement="c" showdata="pop,text,conditions,highlow" language="TW"]
當地
時間

亞美尼亞之死


2014年,正逢一次大戰一百年,最近的國際大事聚焦於克里米亞,他和巴爾幹半島一樣,接壤各國種族多元。種族可以是兩面刃,團結的種族力量激發民族主義,壯大國家勢力;但也可能成為意識形態,用來攻擊其他種族、撻伐異己。

希望藉這樣的機會,告訴大家一段土耳其一段隱晦的歷史,那是土耳其成為共和國以前的一段史事⋯⋯

在人類20世紀的歷史過程中曾發生過幾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亞美尼亞大屠殺,是20世紀第一起種族滅絕大屠殺。亞美尼亞方面的史料記載,1915年至1923年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1978年,聯合國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此后,歐洲議會、比利時、法國、希臘和俄羅斯等國際組織或國家,均發表聲明,稱這宗屠殺為「違反人性的罪行」,它與納粹的猶太人屠殺和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並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當然,土耳其方是什麼立場,有什麼「苦衷」又是另一回事!

亞美尼亞,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南部。它東鄰亞塞拜然,西部和東南部與土耳其、伊朗及亞塞拜然的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接壤,北接喬治亞,地處亞美尼亞高原東北部,境內多山,全境90%的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亞美尼亞是一個小國,領土僅有2 98萬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380萬。

亞美尼亞簡史

姊姊自行製圖

亞美尼亞大屠殺始於1915年4月24日(這一天被定為大屠殺紀念日,時至今日仍有數以十萬計的亞美尼亞人前往位於首都葉禮溫的「大屠殺」紀念碑前悼念遇害者,請見下圖),文化精英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這一天,650多名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和顯要人物被逮捕,然後被處決。而緊隨其後的是土耳其軍隊中的亞美尼亞裔軍人,他們被分類、隔離,然後同樣被處決。

Armenian Genocide Museum-Institute 3

與此同時,當時的獨裁政府對土耳其東部進行了殘酷的掃蕩,手無寸鐵的亞美尼亞人一個個倒下,截至1915年5月,該地區的亞美尼亞男人幾乎絕跡。到5月底,土耳其政府變本加厲,下令將全部亞美尼亞族裔「押運」到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沙漠地帶,據史料記載,遭受流放的亞美尼亞人達100萬之多。

在沙漠中,土耳其政府沿幼發拉底河修建了25個集中營用以轉移這些流亡者。在那裏,男人被拷打、槍斃,婦女被強姦和殘害,兒童被劫持和殺害。據亞美尼亞的相關資料記載,在1915年春到1916年秋這一年多的時間內,生活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地上的200萬亞美尼亞人中,有100萬到150萬人遭到屠殺,另有數十萬人逃離土耳其。

當時美國駐土耳其大使亨利・摩根索在1919年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這場悲劇:「我確信在種族遏制的整個歷史上再沒有如此可怕的情節。以往歷史上發生過的大規模的屠殺和殘害與1915年亞美尼亞族人的遭遇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

有關當時的情況,土裔名導法提阿金(Fatih Akın),也在2014年作品《切膚之歌》中碰觸了這個敏感的題目,電影裡的主角就是亞美尼亞人,在當時受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種種經歷都呈現於電影中。

凡城事件

1915年4月,土耳其凡城省長以徵兵為理由殺害亞美尼亞人,雙方發生武裝衝突,亞美尼亞人以陳舊的武器保衛自己的數萬人民,最終在俄軍解救下,趕走了土耳其人。

1915年5月27日,奧斯曼議會通過《驅逐臨時法》,容許政府及軍方驅逐任何被認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人。9月又提出新法例《徵用及充公臨時法》,根據該法例,亞美尼亞人所有「遺留」的貨物及財產歸政府所有。到1915年9月13日,奧斯曼議會再次通過新法例,宣布亞美尼亞人的所有財產可被政府充公。之後,凡城抵抗戰的民族英雄阿蘭姆・曼諾根建立了亞美尼亞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成立後,約15萬名亞美尼亞人遷徙到凡城一帶安頓。臨時政府首腦也適時地請求亞美尼亞在歐戰戰區的常規軍調動到高加索前線,這威脅到土耳其東部的局勢穩定,使戰爭中漸感不支的奧斯曼帝國很是惶恐。

本來土耳其政府軍已殺了數萬名亞美尼亞人,凡城事件更成為大規模屠殺的導火線。從1914到1915年初,奧斯曼政府釋放了數以千計的囚犯加入驅趕亞美尼亞人的特別部隊。這支部隊被奧斯曼第三軍團司令維希布・帕夏稱為「人類的屠夫」。時任土耳其內政部長的塔拉特・帕夏說:「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亞美尼亞問題,就必須從肉體上消滅亞美尼亞這個種族。」

Talat Pasha.jpg

直到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與會各國代表強烈譴責了屠殺亞美尼亞人的罪行,迫於國際壓力,土耳其法院依據其國內法缺席審判了屠殺事件的肇事者,包括前內閣部長和政黨領袖,並將他們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一戰結束不久,土耳其又掀起新一輪的民族主義運動,結果,倖存下來的亞美尼亞人又有數十萬慘遭殺害。

希特勒曾說過:「現在還有誰會談起亞美尼亞人的滅絕?」

種族大屠殺之后,幸存下來的幾萬亞美尼亞人躲到世界各地定居。1921年,大屠殺的元凶塔拉特・帕夏被大屠殺幸存者所羅門・特利揚刺殺。

Armenian Genocide Museum-Institute 7
當時的悲劇照片

那麼當時的土耳其政府何以如此殘忍地對手無寸鐵的亞美尼亞人狠下毒手呢?

首先是宗教根源。早在西元4世紀,亞美尼亞人就接受了基督教,並單獨組成基督教的一個教會-亞美尼亞教會。經過漫長的歷史進程,雖然亞美尼亞人受盡磨難,然而對基督教的信仰卻堅定如初。不過在伊斯蘭教佔統治地位的中東地區,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無疑是異教徒,導致他們經常成為宗教迫害的對象。其次是土耳其的民族情節使然。20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已嚴重衰落,然而大國心態卻依然強烈。土耳其冀望於通過屠殺所謂的不忠誠的亞美尼亞人,獲得大量的土地、財富和資本,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重新組合。

再次是亞美尼亞人的獨立傾向。歷史上,亞美尼亞在經過短暫的強盛以後,西元前65年臣服於羅馬,隨後陸續被伊朗薩珊王朝、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統治敘利亞和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以及來自中亞的帖木爾軍隊統治了數百年。到了15世紀初,大部分地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此後亞美尼亞便陷入了土耳其、伊朗、沙俄等國的多邊爭奪之中。長期的迫害和屠殺激起了亞美尼亞人強烈的民族情節,從近代開始掀起了數次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Armenian flags with Mosque background.

然而,自1923年以來,土耳其歷屆政府均矢口否認此次屠殺事件。雖然他們承認有幾萬名亞美尼亞人死亡(死亡數字官方說法不一),但聲稱那是由於被大規模放逐到敘利亞(當時奧斯曼的屬國)時的饑餓和疾病所致;起因為安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人在俄國人的支持下,對穆斯林村莊發動了襲擊,其后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起義,奧斯曼帝國只好把亞美尼亞人驅逐到其他地方。但新教徒、天主教徒、寡婦和兒童不在被驅逐之列。南部阿達納市的2.5萬名亞美尼亞人隻有1.7萬人被驅逐,也有說法認為驅逐之舉,說明了歷史上並不存在「亞美尼亞大屠殺」。遷徙過程中的死亡現象,被歸咎於疾病與饑餓而非受到迫害與屠殺,其死亡數字也僅僅在20萬左右。在土耳其國內,人們對這個問題也看法不一,眾說紛紜,這一歷史問題已演變成國家敏感的政治問題。

 

赫蘭特・丁克事件

DSC01419
2007年1月的紀念丁克活動

赫蘭特・丁克,他是土耳其《阿戈斯報》的記者,2007年1月19日下午,當丁克出現在位於伊斯坦布爾希什利區的報社門前時,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向他連開數槍。丁克頭部和身上分別中了兩彈,當場死亡。32小時後,警方在北部黑海城市薩姆松逮捕了17歲輟學少年奧京・薩馬斯特,通過薩馬斯特,警方又找到幕後主使者土耳其激進民族主義分子亞辛・哈亞爾。

原來,53歲的丁克是亞美尼亞後裔,他生前因為堅持確實存在「亞美尼亞大屠殺」的立場而遭到過極端分子的威脅,也曾被判處6個月的監禁,緩期執行。丁克的死在土耳其亞美尼亞族群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組織了大規模的集會強烈譴責這次暗殺行動,並表示要為其哀悼15天。

事件也指出,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之間的過往歷史瘡疤,並未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淡化;而這樣的時代悲劇,往往在國家初建之時最容易發生,也許可以類比228,土耳其對此事一直沒有一個道歉與解釋,使得國際社會間,對土耳其仍舊相對不自由、不民主;每次加入歐盟的議題被提起之時,擁有最多亞美尼亞族人的法國,也會以此為藉,反對土耳其入盟;但大家別忘記,種族並不是用來分化彼此的武器,就好像不是生來就會歧視別人,而是當政者或是當權者,以主流之姿炒作加以詮釋的後果,希望未來一百年甚至是幾千年都不要再有這樣的種族之爭,人人都能相親相愛才是阿!

每年4月24日亞美尼亞人都會聚集在此獻花禱告,帶著國旗遊行,國旗上的紅、藍和橘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人民爭取自由的精神、在和平天空底頭生活的願望,及人民的創意和活力;以此悼念在大屠殺中罹難的族人們。

The Eternal Flame - Armenian Genocide Memorial in Yerevan

 

 

[vivafb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