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更新
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究竟是何方神聖?
最常用的中譯名是:努瑞・貝其・錫蘭。但實際上依照土耳其文來音譯:努里・比爾戈・傑伊蘭,是較為貼切的,但因為片商的大量使用,讓錫蘭這個中譯名成了一種將錯就錯?文末你將看到他的獲獎紀錄,如果談到土耳其電影,這位是真的不可不知的,即便是在國際也非常有名!
錫蘭的背景簡介
1959年1月26日出生於伊斯坦堡的錫蘭是位導演、製片、編劇及演員,作品多次在坎城影展中獲獎!15歲時第一次接觸藝術攝影,從此便成為他的一大興趣,上大學後更是參加了學校的攝影社,非常有天分的他還靠攝影這項技能賺了一些零用錢。學校偌大的圖書館和館藏音樂檔案對他在視覺藝術和古典音樂的熱愛上影響深重。同時,他選修的電影概論和電影社所辦的活動也加深了他對戲劇、戲院的愛。那是個甚至還沒有DVD的年代。1985年大學畢業之後,他透過不斷旅行尋求人生想追尋的方向,後來回到土耳其服役。在服役的這18個月裡,他終於描繪出自己人生的形狀-透過電影。結束軍隊生活之後,他開始一步步實踐他的決定。他進入建築師錫南藝術大學(Mimar Sinan University;MSGSÜ)念電影,在學期間用商業攝影作為謀生工具。但是他當時已經是學校裡最老的學生(30多歲),急於成就事業的他,兩年後就決定輟學不念了。他開始在朋友執導的短片裡演出,之後他也買了一台相機並用它來製作自己的短片,那時候還沒有攝影機。
錫蘭的知名作品與獎項
錫蘭的拍攝手法偏沉穩、沉默的方式,用許多長鏡頭及精湛攝影技巧表現故事的深度。他的作品經常以日常生活的繁瑣與人際間的微妙互動,呈現出現代特有的疏離與冷漠。力行極簡主義的錫蘭,時常一人身兼影片的編導與攝影,甚至親自演出,抑或情商自己家人參與,也因此使他的電影充滿著極濃厚的生活感,以及那屬於錫蘭的獨特味道。
1993年他終於開拍第一部短片《繭(Koza)》並成功上映,此片在1995年成為第一部被選去競爭坎城影展的土耳其短片。1998年第一部劇情長片《與大地共舞(Kasaba)》榮獲柏林影展「青年導演論壇」最佳影片及伊斯坦堡國際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2002年他的第三部長片《遠方(Uzak)》獲得坎城最佳男演員獎及和評審團大獎,此片屬於錫蘭的半自傳電影。
2006年《適合分手的季節(İklimler)》榮獲坎城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有趣的是這部是努里與他的妻子一同演出的電影。
2008年以《三隻猴子(Üç Maymun)》奪下坎城最佳導演獎的殊榮。
2011年《安那托利亞故事(Bir zamanlar Anadolu’da)》二度獲得坎城評審團大獎。
2014年《冬日甦醒(Kış Uykusu)》更獲得坎城影展電影金棕櫚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為土耳其第二部榮獲金棕櫚獎殊榮的電影(第一部獲得此獎的為1982年的《路Yol》)本片一反過往作品的沉默寡言,改由大量對白與多場對辯相串而成,每場戲幾乎都是哲學或道德的漫長辯論。延伸閱讀:15件關於錫蘭電影《冬日甦醒》你該知道的事
2017年《野梨樹(Ahlat Ağacı)》,第一部參加坎城影展空手而回未獲任何獎項的電影。延伸閱讀:坎城影展名導人性探討新作《野梨樹(The Wild Pear Tree)》
錫蘭的名氣與觀眾風格
雖然在電影界,錫蘭名聲非常響亮,作品也成為土耳其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代表,由於作品不是好萊塢主流風格,在台灣的名氣並不高,另外是他的風格又比較接近藝術電影,片長很長、劇情日常、長時間靜態,因此如果平常是喜歡看小眾電影、喜歡抓情節巧思的人,那他的電影就很適合!若看慣了好萊塢大手筆系列或是香港警匪片,就知道有這位名導演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