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 : 尖端科技雜誌網絡版、中時電子報、中評網、防務新聞
「矛」、「盾」將有機會同時到手
土耳其國土幅員達78萬平方公里,東西長、南北短,宛如長方形。自從有空軍以來,「空優」一直是土國相當重視的一環,土耳其自1923年建國後對於空防武力的建設不遺餘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土國加入西方為首的北約陣營,作為防堵俄羅斯為首的「華沙」陣營最前線,土耳其空軍可說是「要什麼有什麼」,從最早期的F-84、F-86、F-100、F-102,到為人熟知的F-5、F-104、F-4、F-16,(除了F-4,其他戰機也是台灣空軍的一份子),捍衞「安納托利亞」的「矛」將在2018年有新生力軍加入。
F-35是一款具備匿蹤作戰性能的戰機,土耳其在2007年就成為其「創始會員」,土耳其航太工業「TAI」則是F-35的零件供應商。美國的軍工企業與土耳其關係密切,TAI除了有能力自行製造與翻修F-16、「黑鷹」直升機,也從供應F-35機身結構累積經驗。依照採購合約,首架為土耳其生產的F-35於2017年9月在美國排上生產線,預計2018年第一季交付土耳其空軍使用;「土產」的F-35則預計在2020年誕生。
對照「矛」的鋒銳,「盾」就顯得有些黯淡。土耳其的防空系統長期仰賴北約的支持,冷戰時期開始,北約成員就以輪調的方式將防空單位派駐土耳其。土國的自有空防火力仍以「鷹式」飛彈為主,在北約盟邦陸續更換美製的「愛國者」時,老邁且不可靠的系統就讓土耳其十分困擾,雖然土國「鄰居」們的空軍都不算強,但北約多年前以經費為由,將駐紮土耳其的「愛國者飛彈」縮減到3個營之後,土耳其就一直有「自己的盾自己找」的念頭。
先前筆者曾為土耳其採購防空飛彈一事寫過報導(延伸閱讀:〈土耳其防空飛彈採購案,比八點檔還戲劇化的轉折〉),當時土國率先淘汰了俄國製的S-400防空飛彈,在歐洲的MBDA、美國的愛國者、中國的「紅旗-9」抉擇,原本呼聲較高的紅旗-9最終還是拒於門外。讓北約鬆了一口氣、讓對岸的網民為之氣結。不過,「時空環境創造了機會」,土耳其一直認為美國、歐洲軍火商旗下防空飛彈報價太高、又不肯釋出工業互惠條件;西方陣營對於土耳其的角色定位各有思考,相互猜忌下,恰恰讓俄羅斯看到「見縫插針」的機遇。2016年9月,土耳其、俄羅斯從「SU-24」擊墜事件後的冷淡關係迅速回溫,當年11月兩國就重新展開S-400型防空飛彈的協商。2017年9月,俄羅斯方面宣布將出售4套S-400防空飛彈系統,2套由俄羅斯製造,另2套由土耳其生產,總價20億美元。
「矛」、「盾」的對決?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曾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他表示:「任何人都無權對於土耳其想買甚麼武器說三道四,我們才是自己的主人。」依照土耳其的軍備規劃,F-35與S-400都會在2018年到土耳其手上(這裏暫不討論兩樣武器是否真如期交付),一般來說,大型、精密武器裝備從取得到形成有效戰力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屆時土耳其如何同時運用「矛」、「盾」?將會是軍事專家注目的話題。
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彼得.帕維爾(Petr Pavel)表示,雖然每個國家都可以自由地為自己規劃防禦決定,但是要是土耳其購買S-400系統,將會使安卡拉被排除在北約盟國防空體系之外,並可能導致其他軍事技術的限制。他強調,北約並不會限制個別主權國家的國防採購,只是北約有權對不願配合的盟國做出因應的決定。帕維爾所說的盟國防衞體系,即為北約會員間的防空網整合,飛越盟國的領空不會被視為敵對單位,而S-400進入土耳其,北約防空網的電子參數將可能被俄國破解,未來俄軍戰機若用假信號為掩護侵入北約領空,會造成敵我的辨識發生困難等各種情況。
回到「矛」的身上,土耳其是F-35戰機計劃的夥伴國,美國專家尤其擔心匿蹤戰機的機密會被俄國直接或是間接取得,這對美軍的戰略佈署形成壓力。儘管各方對土耳其「衝突」型的軍購方針多持保留看法,不過有部分的專家認為土耳其軍方對於S-400要運用在甚麼地區還沒有定論,若如預期用於東南部省份,對於北約防空系統的干擾度就相對較低;土國採購的F-35將優先替換F-4幽靈戰機,幽靈機的駐紮地目前仍在愛國者飛彈 (假設北約沒有改變駐防政策) 的保護傘底下,兩者間未必會造成衝突。
採購武器並且落實「在地生產」一直是土國軍工產業的「SOP」。野心一點來說,土耳其其實是希望透過「技術移轉」方式獲取防空飛彈的技術,從「模仿、山寨」到「創新、具特色」,可以期待土耳其在獲得F-35、S-400之後,遲早將有相對應的產品,這一點已在若干裝備上得到實證。「矛」、「盾」的對決也有弦外之音,就各家自行解讀,未來有機會筆者會再舉例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