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9月,第一次抵達伊斯坦堡的時候,我一直記得從機場到學校的路途中,所看到的清真寺天際線。從小在台北長大,除了知道在新生南路一帶有個清真寺之外,其他時候都沒有好好的注意過清真寺。所以剛到土耳其的時候,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圓拱型的建築。不僅自己常常跑去清真寺附近閒晃,朋友來的時候也會刻意帶他們去「參觀」一下清真寺,作為觀光行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伊斯坦堡的時候,很喜歡在傍晚坐渡輪從歐洲岸跑去亞洲岸,然後在博斯普魯斯海邊看夕陽。這時候在夕陽的映照下,歐洲岸幾座清真寺的天際線更加迷人。中間的圓拱型頂部加上細長的喚拜塔,從外觀上就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然而,隨着在土耳其停留的時間拉長、跟穆斯林朋友聚會的機會變多,我逐漸意識到,清真寺對當地人而言,從來就不是觀光景點,更確切的說,清真寺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隨着每天的五次禮拜,周圍的居民們可以聽到禱告的呼喚聲,或是到清真寺裏面沐浴禮拜,清真寺就像是一個小街區的中心(伊斯蘭街區建設,請參考:伊斯坦堡X伊斯蘭風潮)。當然,在凱末爾建立世俗化的土耳其共和國之後,現在的伊斯坦堡城市區域已經相當西化、城市景觀已經非常不一樣了,但是仍然還是可以看得出來這種從鄂圖曼時期所留下來的清真寺街區建築。
全世界的清真寺,在外觀或是內部設計上,都有一些不同的變化。而土耳其的清真寺則是鄂圖曼時期所建,其中,又以蘇丹艾哈邁特清真寺(Sultanahmet mosque)為觀光客最多的景點,也常被稱作「藍色清真寺」,因為這個清真寺內部皆用藍色釉料的手工磁磚裝飾。
除此之外,如果有機會去到伊斯坦堡,另一個值得一遊的清真寺,就是蘇萊曼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它是十六世紀、鄂圖曼的黃金時代,由首席建築師錫南(Mimar Sinan)所建造的清真寺,至今仍保存完好,而且連同周圍的伊斯蘭慈善建築系列,像是古蘭經學校、澡堂、醫院、公共廚房等,整個街區輪廓都非常完整。而位在山丘上的這座清真寺,更可以好好的俯瞰整個伊斯坦堡。
雖然每個清真寺多少都有點差異,但是還是有些基本元素是一致的。從外觀上,一定會看到喚拜塔(Minaret),是連接着清真寺的一座尖塔,為了提醒穆斯林禮拜時間。走進清真寺,內部則是寬敞的禮拜區域,男女生是分開的,女性穆斯林會在另一個被簾子或是板子遮蔽的區域禮拜。地面上會鋪着禮拜毯,一塊塊的禱告方格大約一公尺長,方便在上面跪着、坐着禮拜。另外,在清真寺內部還會看見一個牆壁邊拱形向內縮進的壁龕,內縮的方向則是朝着聖地麥加。最後,在壁龕的右側,則會看見講經壇,由一個小樓梯連接到小高台上,那就是講解經文道理的地方了。而旁邊的壁龕在過去有擴音的功能,現在則是用麥克風代替。
我在伊斯坦堡所見到的圓拱型清真寺,不僅在空間上獨樹一幟,矗立在人們生活的環境中,標示著豐富的鄂圖曼歷史過去。同時也很細緻的融入土耳其人的生活中,比方說,我的一位土朋友可以憑著日出前的喚拜聲,知道大約是清晨幾點,也會在聽到日落前的禮拜聲之後,告訴我該吃晚飯了。所以,對於當地居民而言,清真寺連同著每天五次禮拜的呼喚聲,形成了他們認知時間流轉的另一種方式。清真寺不僅只是宗教文化、或是歷史過去,更緊密的與他們的日常作息結合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