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更新版面
前幾天政大校長周行一先生發表了一席話,他認為以他學習外語的經驗而言(英語),阿語、俄語、土耳其語並不會比英文難。這一句話惹毛了政大外語學院的學生。然而阿語、俄語、土耳其語真的不會比英語難嗎?
所謂的「語言距離」
談到學習外語的難易度時,大家耳熟能詳的應該是所謂的「語言距離(linguistic distance)」,有時候會聽說西班牙人學葡萄牙文或意大利文很容易,德國人學英文很容易,也有人說土耳其語和韓語、日語是同個語系,所以土耳其人學韓語、日語比學中文容易。姑且不論到底是不是同個語系,即使是同個語系,學起來真的就會比較容易嗎?而且我們要如何去判斷語言之間的距離呢?
一、文法
語言是一種很複雜的系統,想必各位讀者或多或少,在學校時學英文的過程中,都有遇到文法上的問題。然而學習一個外語的時候,往往碰到的問題不只有文法而已。從語言本身來看,我們學習一個外語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書寫文字的問題,例如說中文的文字、羅馬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臘字母、西里爾字母、泰文字母等。由於大家可能從很小時就開始接觸羅馬字母,像是路牌、廣告等,真的沒有關注過的話,到了國小國中也會開始接觸羅馬字母,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學習羅馬字母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有多少人接觸過阿拉伯文或者西里爾字母呢?再者,我們該如何去測量文字之間的「距離」呢?
二、語音
語音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以前的台灣沒有很多外籍教室,所以普遍大家講英文的時候都會有濃厚的口音,近年來,愈來愈多外籍教師,網絡愈來愈方便,我們較容易可以接觸到英語母語人士的口音。再者,現在要出國也比較容易,有很多人都有遊學或留學的經驗。然而,在台灣有多少人聽過阿拉伯語、俄語或土耳其語呢?再者,我們該如何去測量學習外語時,語音的「距離」呢?
三、語序
有人說中文跟英文的「語序」類似,都是SVO(主語、動詞、賓語)結構,所以中文母語人士學英文比較容易,而日語、韓語因為是SOV結構,所以學英文時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也有人說土耳其語也是SOV結構,所以土耳其人學日語和韓語會比學中文容易。那說SVO結構的中文母語人士,在學日文、韓語時也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嗎?再者日本人和韓國人在英語程度上來說,其實不差,甚至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可以參考PISA),他們的問題其實在於「語音」方面,並且在考試教育下,大多數人雖然看得懂,但不會講也聽不懂。阿語和俄語算是SVO,而土耳其語是SOV,英語是SVO,但我們真的可以說學阿語、俄語、英語比較容易,土耳其語比較難嗎?這個「距離」該如何計算?
四、共同詞源
共同詞源也是一個關鍵。德國人學英文比較容易、西班牙人學葡萄牙文和意大利文比較容易,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有很大比例的詞彙具有相同詞源。(像是德文的milch和英文的milk)我們學日語和韓語可能比較容易,因為有很多字具有相同的詞源,甚至如果讀者們也會臺語或客家話的話,會發現語音也十分相似。所以我們在學習日語和韓語時,有很多詞彙只要知道漢字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很多相似的詞彙也能夠迅速地理解,而其他講其他語言的人就要一個一個重新學。這也算是一個「距離」。
關鍵期假說
語言學中常常會提到一個假說「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個假說認為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有個關鍵期,過了這個關鍵期學習語言就會比較吃力,甚至有很多文法或語音不管怎麼學都無法達到母語人士的水平,而在關鍵期之前學語言的話,就能學得又快又好。姑且不論這個假說的爭議性,現在台灣的英語學習都是在小學時就開始了,那是不是代表我們學英文會比較容易、學得比較好呢?而「等到大學才開始」接觸的阿語、俄語、土耳其語,真的不會比英文難嗎?但最沒爭議的一點應該就是說,一個語言學得愈久,就會學得比較好。
學習上的其他變數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學習外語時會遇到很多變數,如果真的要測量語言的「距離」,可能只能比較大家學習外語時的「成果」。例如也許可以找一個老師,再找講不同語言的學生來教,教一定的時間之後再看大家學得如何,來個考試,看看大家的成績。但是這種測量方法具有可信度嗎?即使都是台灣人,學一樣的時間,有些人就是學得比較好。為什麼?因為他們比較有語言天份?但是「什麼是語言天份」呢?Carroll(1981:105)認為,語言能力可以分為:
- 語音能力(分辨不同聲音、建立聲音與符號的連結、並且維持這個連結)
- 文法敏感度(辨認文字的文法功能以及句子架構)
- 記憶學習能力(快速建立語音與意義的連結並且維持此連結)
- 推論能力(舉一反三推論學習到的規則)
Grigorenko, Sternberg和Ehrman(2000)強調在學習外語時不同人對於新的東西和模糊性的處理能力。Frieman(1998:339)認為短期記憶在學習外語時也很重要。所以語言能力指的其實不是一個單一的能力,而是很多不同的能力的總和。而且,假使我們學A語言覺得A語言比較「近」,學B語言也很「近」,是否代表A語言和B語言也很近呢?這也未必。
而學習語言時還有什麼因數會影響學習呢?一個人的個性、動機、學習方式、學習策略等,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想想看,在壓力下,有些人學得比較快,有些人學得比較不好。在沒壓力的快樂環境中,有些人反而學得比較好。哈日、哈韓的人學日文、韓文時學得特別快。筆者甚至認識很多光是看日劇、韓劇就學會日語、韓語的人。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數就是「溝通」。想必大家都很有經驗,去學外語學了好幾年,結果學不到什麼東西,學了也很快就忘掉了。為什麼呢?因為語言是建立在溝通上面的。不溝通的語言,很快就會忘記。也許大家也聽說過,有些人去遊學、留學、交換學生,結果當地語言還是學不好,有些人可能交了很多當地的朋友,語言程度突飛猛進,就是這個原因。
而像是能不能去當地學習語言、有沒有母語人士的朋友、網絡上的資源、師資等,這些都是學習外語時的另一種重要變因「學習資源」。當政大校長只利用商學角度經營學校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到學校的資源是否對於外語學院不公平呢?想必政大外語學院的同學們都很羨慕商學院吧。而且只學了英語的校長,也許在學習英語時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但這是否代表他在學習土耳其文、阿文、俄文時也不會遇到困難呢?也許對於出生在土耳其、俄國、阿拉伯國家的嬰兒來說,學習這些語言真的不是什麼難事,對於嬰兒來說,學習什麼語言都差不多,但對於在政大學習土耳其語、俄語、阿拉伯語的學生們,最重要的應該是建立一個對外語學習友善的環境吧。
參考資料
Carroll, J.B. 1981. Tw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Universals i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 K. C. Diller.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Dörnyei, Z. (200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ILA review, 19(1), 42-68.
Grigorenko, E., Sternberg, R. and Erhman, M. E. 2000. A theory based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The Canal-F theory and tes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4(3):3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