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略傳:力挽狂瀾的軍官

吳北講古 專欄 政經史地 當地

兒時即接受新式教育的凱末爾,自中學就展現對軍事的天份與熱枕,因為崇尚自由思想也對於腐敗殘暴的帝國狀況厭惡,萌生了改革之心,青年時期與成長背景:凱末爾略傳:青年時期

 

對奧斯曼帝國失望

大馬士革是今日敘利亞的首都,也是當年奧斯曼帝國第五軍的駐地。凱末爾和他同時被「流放」於此的朋友莫菲特 (Kirşehirli Müfit)分別被派到隸屬於第五軍的第29和30騎兵營實習,並嚴禁他們擅離駐地。兩人在名義上都是連長,但卻無兵權。

凱末爾以實習為藉口,遊遍敘利亞全境,對帝國之腐敗,有了更進一層的認識。1906年,凱末爾遂和莫菲特,以及另一個被放逐的醫生莫斯塔發(Mustafa)組織了「祖國與自由黨(Vatan ve Hürriyet Cemiyeti)」,積極展開革命活動。

(15 July 1906) Beirut, Mustafa Kemal Atatürk with Lütfi Müfit Özdeş

凱末爾為擴充組織,後來還在耶路撒冷(Jerusalem)、雅法(Yafa)和海法(Hayfa)等地吸收黨員。然而,當時敘利亞的環境終不如馬其頓。因此,凱末爾又祕密搭船,途經埃及和希臘,潛往薩羅尼加。如此一來,「被放逐者」又搖身一變,而成為「逃兵」了。凱末爾在薩隆尼加停留了四個月左右,並於1906年4 、5月間,和他的軍校同學組織了一個「祖國與自由黨」的分會。後因他在當地的活動被政府偵悉,而迅速潛返敘利亞,並以出差到紅海北端的阿卡貝(Akabe)灣為藉口,掩飾其擅離職守的罪名。

1907年6月20日,凱末爾晉升為「資深上尉(Kolağası)」。

 

加入聯合進步黨

1907年10月13日,凱末爾終於如願以償,被調到駐守薩隆尼加的第3軍服務。但是他發現前一年和他組織「祖國與自由黨」分會的朋友,都已加入了「聯合進步黨(Ittihat ve Terakki Cemiyeti)」。該黨在1889年5月21日創於伊斯坦堡,當時在國內,甚至於巴黎、瑞士和埃及等地,都設有分會,普獲青年軍官的支持,勢力相當龐大。凱末爾亦於1907年10月29日加入該黨。當時凱末爾的職務是第3軍指揮部的參謀。雖也參與「聯合進步黨」裡的秘密活動,但是他和該黨的領導人意見相左,相處不睦。

凱末爾的軍校同學哲別索伊(Ali Fuat Cebesoy)談及此事時,稱:「我和凱末爾都不受中央委員會的歡迎,原因是我們認為黨的革命政策不妥當,而經常討論、抨擊之。」另一原因可能是凱末爾為人豪爽,不拘小節,工作之餘,經常毫無忌諱地飲酒作樂。一些中央委員,尤其是恩弗爾(Enver Bey)少校,對他的印象都不佳。

時恩弗爾少校已成為爭取自由民主的英雄,而凱末爾仍是一個被摒於黨外的上尉。「聯合進步黨」的目的並非要消滅奧斯曼帝國,而是要拯救它,使它起死回生。但是當時的保守派和保皇黨竟然無法容忍,而於1909年4月13日發動政變,包圍國會,殘殺議員。

Abdulhamid II 1908

消息傳抵薩隆尼加後,當地指揮官胡斯尼將軍(Hüsnü Paş)立即組成「行動部隊」,於4月15日趕往伊斯坦堡平亂,時凱末爾為該部隊的參謀長,亦隨軍出發。但當部隊即將進城之際,「聯合進步黨」又臨陣接掌「行動部隊」,並以恩弗爾少校為參謀長。凱末爾再次被排擠。自此以後,尤其是1909年夏天召開第二次黨員大會以後,凱末爾便脫離了「聯合進步黨」,致力於做一個忠於職守的軍人

 

軍功顯赫仕途不順

凱末爾於10月1日抵達的黎波里(Trablusgarp),被任為德爾奈(Derne)陣地指揮官,隸屬於班加西(Bingazi)戰區司令恩弗爾。由於凱末爾之堅苦奮戰,意大利部隊始終無法向內陸順利推進。凱末爾亦因此於11月14日晉升為少校。但凱末爾在途經埃及前往利比亞時就已生病,曾在亞歷山大港(İskenderiye)休息養病。在德爾奈陣地時眼睛不適,而且發高燒,在眾人力勸下,只好到維也納醫療。

1912年巴爾幹戰爭爆發時,凱末爾從歐洲趕返伊斯坦堡。奧斯曼帝國為防備保加利亞之進攻,而在外國人稱之為達達尼爾(Dardanelles)的恰納克卡雷海峽(Çanakkale Boğazı)歐洲岸的加里波魯 (Gelibolu)半島成立一軍,並以凱末爾為該軍參謀長。自1912年11月至翌年10月間,凱末爾因職責所在,得以有機會研究防守恰納克卡雷海峽的計劃。

Atatürk 1912

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凱末爾曾於7月間,揮軍追擊保加利亞部隊,而率先進入歐人稱為亞得里亞堡(Adrianopole)的埃迪內(Edirne),但是上級卻將該城之收復歸功於「聯合進步黨」的寵兒恩弗爾中校。

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凱末爾於1913年10月27日,被派為駐保加利亞武官。時凱末爾仍未被「聯合進步黨」重用。對他而言,駐外武官等於是一種政治放逐。但從另一方面而言,短暫的文牘生涯,也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寫意的一段時期。翌年3月1日,他於任內被晉升為中校。

 

一次大戰中的猛將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11月11日向英法等國宣戰後,凱末爾爭取到在馬爾馬拉海北岸鐵奇達(Tekirdağ)新成立的第19師服役,並奉調駐防加里波魯半島,參加恰納克卡雷海峽戰役。當時,正如德國之在東西兩面作戰,英法兩國亦苦於無法和俄國取得聯繫。俄國極需英法之援助,否則必將潰敗無疑。因此,在1915年三、四月間,英法決定發動恰納克卡雷海峽戰役,打通土耳其的兩海峽,俾便和俄國取得聯繫。此役,雙方投入戰場的70萬人當中,共約有40萬人傷亡。最後凱末爾終於擊退英法聯軍的進攻,拯救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堡,也奠定了他豐功偉業的基礎。

"Ataturk13". Licensed under Public Domain via Commons.

駐防加里波魯半島

1916年2月27日,凱末爾的第16軍奉調至土耳其東南部的迪亞巴克(Diyarbakır),他本人並於4月1日晉升為准將,時年三十有五。同年8月,俄軍來襲,凱末爾以寡敵眾,擊潰俄軍,收復失土。翌年3月,因功晉升為第2軍團司令。

1917年7月,奧斯曼帝國為收復巴格達,而新編一支「閃電集團軍」,以德國的法肯漢(Falkenhayn)為總司令,第2、4、7、8軍團皆受其節制。7月5日,凱末爾被調為第7軍團司令,駐防於今敘利亞北邊國人習於按英文譯為「阿勒坡」(Aleppo)的哈烈普(Halep)。時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正在巴勒斯坦(Filistin)南部以及西奈沙漠(Sina Çölü)一帶對峙。德籍司令法肯漢意欲發動攻勢,將英軍逐退至蘇伊士運河。凱末爾力主採取守勢。未果,憤而辭職,逕返伊斯坦堡。

時奧斯曼皇帝梅荷美特五世(Ⅴ. Mehmet Reşat 1909-1918),因年老臥病,無法答聘德皇之訪問伊斯坦堡,而決定由皇儲瓦德丁(Vahdettin1861-1926)前往德國訪問,凱末爾亦奉恩弗爾之命伴隨之。在西元1917年12月15日至翌年1月5日的訪問期間,凱末爾有幸認識了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Ⅱ 1888-1918)、興登堡元帥(Paul vonHindenburg 1847-1934),和魯登道夫將軍(Erich Friedrich Ludendorff 1865-1937)等人。

凱末爾從德國回到伊斯坦堡後,因腎臟不適,而於1918年6月,先後前往奧地利和捷克治療。7月4日,奧斯曼皇帝梅荷美特五世病逝,皇儲瓦德丁繼立,是為梅荷美特六世。凱末爾於7月27日奉召返國,並於8月7日再度被任為在敘利亞的第7軍團司令。

凱末爾到任不久,英軍旋於1918年8月18日,以三倍兵力發動攻勢。桑德斯元帥的總司令部被迫撤至小亞細亞的阿達納 (Adana)。在敘利亞方面,只有凱末爾率領的第7軍團突圍成功,退守哈烈普一帶。

四天以後,亦即1918年10月30日,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蒙德羅斯停戰協定,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繼續閱讀:凱末爾略傳:革命之路

 

以上內容皆由作者吳興東老師授權同意發佈於土女時代網站。

吳興東老師部落格:土耳其語文歷史文化

You Might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