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當地時間:
安卡拉天氣
[wunderground location="Ankara, Turkey" numdays="1" iconset="Elemental" layout="simple" measurement="c" showdata="pop,text,conditions,highlow" language="TW"]
當地
時間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略傳:革命之路


談到土耳其共和國的近代史不可不提到的人物凱末爾,欲了解凱末爾革命的背景須從他的青年時期與擔任奧斯曼軍官的時間來看,接著就是本篇提及,由效忠蘇丹的軍官轉為共和國西化革命家的過程。有關凱末爾的青年時期請點我,凱末爾但任奧斯曼軍官時期請點我

 

殘破的奧斯曼帝國被列強瓜分

奧斯曼帝國戰敗,勢必簽訂停戰協定時,塔拉特(Talat Paşa)首相不得不於10月13日宣佈辭職,「聯合進步黨」的政府亦因而垮台。翌日,皇帝的侍從官伊塞特(Ahmet İzzet Paşa)將軍出任首相。

凱末爾於10月31日按協定之規定,繼束裝返國的桑德斯元帥為「閃電集團軍」總司令。11月3日,前首相塔拉特和前陸軍部長恩弗爾出國逃亡時,凱末爾亦正式收到停戰協定的副本。凱末爾以協定內容過於苛刻,一再致電伊塞特首相,要求設法修改之,但結果首相卻於7日解除其總司令職,並只告訴他:「速至伊斯坦堡,我需要你。」

凱末爾於11月13日返抵伊斯坦堡,但召他回京城的伊塞特首相卻已辭職,新首相鐵菲克(Tevfik Paşa)未邀他入閣任陸軍部長。22 日晉見皇帝亦未談出任何頭緒。12月至翌年3月間,在佔領軍監視下的奧斯曼政府數度更迭,毫無建樹。

另一方面,協約國於1918年10月30日和奧斯曼帝國簽訂《蒙德羅斯停戰協定》以後,隨即於11月13日派遣60艘軍艦駛抵伊斯坦堡,在城內少數民族的歡呼中,派兵佔領市區。在協約國佔領伊斯坦堡之前,英國亦已於11月3日佔領了今日屬於伊拉克的石油產地木蘇爾(Musul),並且煽動小亞細亞東部的庫德人(Kürtler)爭取獨立。法國佔領東南部的阿達納(Adana)及其附近一帶。義大利佔領孔亞(Konya)和地中海岸的安塔利亞(Antalya)等省。希臘則於1919年5月15日佔領了有「愛琴海之珠」之美譽的伊茲密爾(İzmir)。至於亞美尼亞人則致力於侵佔協約國曾經允諾劃歸他們的埃勒族魯姆(Erzurum)和特拉布宗(Trabzon)等東北部各省。

Peace-conference-memoranda-respecting-syria-arabia-palestine5

奧斯曼帝國已被瓜分,而凱末爾卻毫無實權,不能有所作為。因此,他決定要前往小亞細亞,號召愛國志士,進行其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但是卻苦於無法離開協約國控制下的伊斯坦堡。

就在此時,協約國幫了凱末爾一個大忙。居於黑海沿岸薩姆森(Samsun)一帶的希臘人早就想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建立所謂「彭度斯(Pontus)王國」。至1919年,當地的希臘游擊隊日益猖獗,不斷侵擾國破家亡的土耳其農民。但是,在伊斯坦堡的佔領軍卻宣稱在薩姆森的希臘人飽受土耳其人擄掠,要求奧斯曼政府維護當地的治安,否則亦將佔領之。奧斯曼政府明知此乃協約國之陰謀,但卻苦於有口難辯,只好決定派人前往「維護治安」。這個人選就是凱末爾。

1919年5月2日,凱末爾欣然接受第9軍團(後改為第3軍團)司令的職務,在希臘佔領伊茲密爾的次日,亦即1919年5月16日,和其19名隨員自伊斯坦堡乘「邦德馬(Bandırma)」 號老爺船,以時速3英里的速度,緩緩駛向黑海沿岸的薩姆森。

 

5月19日登陸薩姆松

三天後,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安全抵達薩姆松(Samsun),他一面執行其軍長職責,維護治安;一面和軍政要員聯繫,建立組織,開始其號召全國軍民,驅逐外患,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神聖使命。時年38歲。

Bekir Sami Mustafa Kemal

西瓦斯會議會議時的凱末爾

 6月22日,凱末爾從阿馬西亞(Amasya)向各省軍政首長發表通告,決定於最短時間內,在小亞細亞東部的西瓦斯(Sivas)召開會議。然後趕到東北部,參加在7月23日召開的埃勒族魯姆會議。會中凱末爾被推選為大會主席,而且決議:若奧斯曼政府不能維護國家獨立自主,則將成立臨時政府。此一臨時政府的組成份子將由國會遴選之。國會若無法召開,則由「代表委員會」遴選之。大會隨即成立「代表委員會」,並推舉凱末爾為該委員會主席。

9月4日召開西瓦斯會議時,凱末爾僅以三票之差,仍被推選為大會主席。西瓦斯會議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地方性質的埃勒族魯姆會議組織,擴大為全國性質的協會。其職權委由協會產生的「代表委員會」行使。凱末爾被推選為「代表委員會」的主席後,乘機向皇帝提出招開國會的要求,土皇不得已應允之

1919年12月27日,凱末爾抵達安卡拉,召集即將啟程的國會議員,共商大計。國會於1920年1月12日在伊斯坦堡召開時,這些國會議員遵照凱末爾的指示,根據西瓦斯會議的決議,擬定了一份名為「國民公約」的文件,並促使國會通過。

「國民公約」的主要內容是主張:在簽署停戰協定時未被敵人佔領的土耳其領土不容再予分割。這對佔領土耳其領土的協約國當然不利。3月16日,協約國部隊因而開進伊斯坦堡城內,包圍國會,拘捕愛國議員,放逐到馬爾他(Malta)島。國會因而被解散。

三天以後,凱末爾通告各省軍政首長,宣稱將在安卡拉(Ankara)召開國會。

 

土耳其大國民議會(TBMM)誕生

凱末爾於1920年4月23日在安卡拉召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

會中表決通過: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有權制訂並執行法律。由議員中所遴選並由國會所任命之委員會負責組織政府事宜。國會議長為該委員之當然主席。有關組織政府的法規解決以後,凱末爾立即被選為國會議長。1920年5月4日,國會又依法選出11名部長,並組成「部長委員會」。由大國民議會組成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政府」於是誕生焉。國會議長凱末爾依法身兼該委員會之主席,亦即身兼總理。用我們現行的體制來說,當時的凱末爾是立法院長兼行政院長

Atatürk TBMM'den çıkarken

凱末爾從土耳其大國民議會( TBMM)步出

1920年6月,亞美尼亞侵犯土耳其東部各省之攻勢變本加厲,因此凱末爾決定要徹底解決亞美尼亞問題。派第十五軍軍長卡拉貝克爾(Kazım Karabekir)負責征討之。土耳其部隊於11月間擊敗亞美尼亞人,解決了令人頭痛的亞美尼亞問題,使得東線部隊得以調到吃緊的西線,全力對付希臘的進攻。

協約國於1920年8月10日和奧斯曼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Sevres Antlaşması)》。若依約行事,土耳其將任由協約國宰割,毫無領土完整或主權獨立可言。但因凱末爾始終不承認,協約國一直苦於無法執行。為了壓迫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政府承認色佛爾條約,協約國准許希臘再向小亞細亞內陸推進。希臘部隊果於1921年1月初和3月底連續兩次再向東推進,但卻在伊諾努(İnönü)一地被伊諾努上校擊敗。

希臘連續兩次慘遭敗績以後,在英國的支援下,整頓軍需,增加兵力,於1921年7月間發動「艾斯奇射爾(Eskişehir)與庫塔西亞(Kütahya)之戰」,土軍不支,凱末爾遂命西線司令伊諾努將軍退到沙卡利亞河東岸。土軍大敗,舉國震驚。為挽回頹勢,國會通過一條法律,將國會的權力賜予凱末爾,並任他為總司令。根據這條法律,凱末爾的命令就等於法律。

凱末爾就任總司令職以後,任命恰克馬克(Fevzi Çakmak)為兼代參謀總長,積極準備應戰,終於在9月13日將越過沙卡利亞河的希臘軍隊擊潰,迫使希軍再退回沙卡利亞河西岸。沙卡利亞大捷以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於1921年9月19日贈凱末爾「加斯」(Gazi)封號,並晉升他為「元帥」,以酬報其對國家民族的貢獻。

「加斯」意謂「對敵作戰有功者」。至此,凱末爾的全名變成:Gazi Mustafa Kemal。

義大利在凱末爾領導命時期,並未對土耳其採取敵對政策,始終保持其武裝中立的立場。甚至在1921年7月5日撤退其在安塔利亞一帶的少數佔領軍時,將軍火物資售予土耳其。此事對凱末爾集中全力,驅逐希臘軍隊,亦有莫大的助益。

法國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佔領土耳其東南部,遭遇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抗,所以在1921年6月初派柏伊隆(Franklin Bouillon)前來和土耳其談判,土耳其方面由凱末爾本人親自主持。會談進行十分坎坷,待凱末爾在沙卡利亞戰役中獲勝,法國對土耳其之實力予以肯定,而於1921年10月20日,和土耳其簽訂了安卡拉條約。法國不但依約撤退其在小亞細亞東南部的部隊,而且還將其武器彈藥和軍需品售與土耳其。土耳其在東南線的部隊不必再對付法國,可抽調增援西線,對付希臘的西線部隊在數量和實力方面,因而大增。

 

「將士們!第一目標地中海,前進!」

沙卡利亞戰役以後,凱末爾積極準備全面反攻,希望一舉將境內的希臘軍隊完全驅逐。歷經一年之準備,凱末爾終於在1922年8月26日下令開始進攻。希臘部隊慘敗以後,凱末爾下達了歷史性的命令:「將士們!第一目標地中海,前進!」於是土軍拋下尚未參戰的希臘部隊,迅速向伊茲密爾方向推進,並於9月9日攻進伊茲密爾,達到了第一目標地中海。翌日,凱末爾亦抵達該市。至9月18日,希軍已完全被逐出小亞細亞。

Dardanelles map2 tr

恰納克卡雷海峽(Çanakkale boğazı)

時凱末爾亦下令土耳其部隊分頭逼向伊斯坦堡和恰納克卡雷兩個海峽,協約國大為緊張,要求不要進入上述地區。最後凱末爾在協約國歸還東色雷斯等條件下,接受了協約國的建議,終止其對海峽地區的軍事行動,並於10月11日和協約國簽訂了「木當亞停戰協定」(Mudanya Mütarekesi)。

協約國和土耳其簽訂「木當亞停戰協定」以後,又於10月28日邀請土耳其在瑞士的洛桑(Lausanne)召開和會。但同時也邀請了奧斯曼政府,這表示協約國仍繼續承認奧斯曼政府。因此凱末爾提議廢除帝制,並於1922年11月1日表決通過。於是共立36君,享國623年的奧斯曼帝國正式被推翻,末帝梅荷美特六世(VI. Mehmet 1918-1922)只保有「哈里發」的頭銜。

哈里發,指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哈里發本為阿拉伯帝國最高的統治者稱號,但同時兼有統治所有遜尼派穆斯林的精神領袖的意味(也就是教宗之於天主教的意義)。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後,「哈里發」的頭銜,僅作為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名稱,一直保存了下來直到鄂圖曼帝國征服了埃及,時任哈里發被俘,之後哈里發稱號便由鄂圖曼帝國蘇丹世襲,到1924年,被凱末爾廢除。

廢除帝制並推翻奧斯曼政府以後,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政府單獨代表土耳其,於1922年11月20日參加和會,歷經馬拉松式的討論,終於在1923年4月23日簽訂洛桑條約。凱末爾堅忍不拔為國奮鬥的精神,終於使土耳其從戰敗的廢墟中,抬頭挺胸邁向獨立自主的康莊大道。

1923年10月6日,土耳其軍隊依照洛桑條約的規定,在市民的淚眼歡呼中進入伊斯坦堡。淪陷五年的首都,終於又回到土耳其的懷抱。但是對新興的土耳其而言,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之下,無論從軍事或政治方面觀之,還是定都於小亞細亞內陸為上策。因此,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又於10月13日,決定以安卡拉為新都

 

現代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3年10月29日晚上8點,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共和萬歲」聲中,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8點45分,國會一致推選凱末爾為總統。翌日,凱末爾任命伊諾努為總理,負責組織共和政府。(後來凱末爾又於1927年11月1日、1931年5月4日和1935年3月1日一共四度被選為總統。)

 

關於凱末爾的一生,我們簡單介紹到他創建土耳其共和國為止。更多他的改革與其他資訊可以在網站搜尋更多!

 

以上內容皆由作者吳興東老師授權同意發佈於土女時代網站。

吳興東老師部落格:土耳其語文歷史文化

[vivafb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