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BBC中文网、法广RFI、联合新闻网、TRT土耳其广播中文网、新华网国际在线
20国集团(G20)峰会刚结束不久,身为会员之一的土耳其在场内、场外都制造不少话题,就让我们整理出来让大家看热闹、也看门道囉!
德国vs土耳其:关系仍持续紧绷
身为东道主的德国总理梅克尔于7月9日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晤,这场会议不同其他场次,两人仅在媒体前握手合影后就随即闭门会谈,双边在会议结束后皆未对外公开任何资讯,不免引人好奇。
在闭幕记者会上有媒体询问梅克尔关于德、土的元首晤谈的“结果”?梅克尔表示:“我们高度赞扬土耳其为难民付出的一切,会谈凸显了两国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实问虚答也显示德国、土耳其双边的关系依旧很紧张,话锋一转,梅克尔提到两国对于近日伊拉克北部库德族酝酿在9月份举行独立公投的立场一致,梅克尔说:“我赞成库德族自治区是伊拉克的一部分。这一点库德人十分清楚,我们给予的支持是有条件的。”
德、土两国在G20峰会的互动看似“行礼如仪”,实际却非如此。除了会前就已知德国拒绝了埃尔多安想在汉堡参加土裔侨民的集会,这一点让埃尔多安不爽;德国更在7月10日宣布将撤离驻扎在土耳其境内的德国空军部队,肇因于德国议会通过谴责土耳其在1916年对于亚美尼亚进行种族灭绝的行为。土国就拒绝德国国会议员参访驻防土耳其印吉利克空军基地的官兵。双方争执不下,德国议会6月中旬批准撤军案,政府在7月10日也批准,德军官兵将转往约旦继续执行任务。就地理位置上来说,印吉利克空军基地距离目前仍顽抗于叙利亚境内的ISIS较近,转往约旦将会提高后勤成本,这对国防经费短绌的德军并非好事,但不得不为之。
土耳其 vs 巴黎气候协定:图穷匕现
鉴于美国总统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分析家就研判土耳其可能会跟进。果不其然,埃尔多安在7月8日的高峰会上就提到此事,他清楚地告诉梅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说:“只要给予土耳其的承诺无法实现的话,土国国会就不会批准巴黎气候协定。”
埃尔多安拿出法国前总统欧兰德(Francois Hollande)的承诺:“土国是开发中国家,而非已开发国家。”这也意谓著安卡拉将会从全球气候基金获得资金补助,而非支付对抗气候暖化的经费。“不给糖吃就捣蛋”的举动或许无法被认同,不过土耳其至少点出开发中国家的“需求”,并且得到印尼、阿根廷、墨西哥、沙乌地阿拉伯不同程度上的认同。对此,德国政府发言人塞柏特(Steffen Seibert)在高峰会后的记者会就表示:“出席20国集团高峰会的其中19国领导人,包括土耳其元首在内,都会遵守2015年的巴黎气候协定,共同对抗全球暖化问题。土耳其与美国对于该协议的立场出发点不同,退出巴黎协议对于任何国家都没有好处,他们(指得是参与G20的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应该很清楚”。
峰会后,土耳其持续炒作其他话题
土耳其在G20峰会场内“刷存在感”,在场外则针对国内的政治议题在峰会后“出口转内销”。尤其是2016年7月15日发生的未遂政变已接近一年,土耳其开始“故技重施”,想要派官员借由到欧盟拜访侨民的机会来造势。
7月10日,土耳其经济部长尼哈特・泽伊贝克奇接受奥地利的土裔社团邀请,准备从汉堡飞往维也纳参加纪念土耳其政府挫败政变一周年的活动。结果被奥地利政府取消入境许可,此举引发土耳其政府的不满,批评奥地利“在维护民主价值观上并不真诚,土耳其要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政变中牺牲及受伤的人,正是‘对于民主的捍卫者’”。不但奥地利如此,荷兰也再度拒绝土耳其副总理入境,反倒是法国开了绿灯放行,土国副总理最后前往德、法边境的史特拉斯堡参加土国侨社集会并发表演说。
小结:G20后,西方与土耳其还能否相互接纳?
二次大战后,由于劳动力不足,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从土耳其大量引进劳工到本国投入基础工业、公共建设,这些移工往往落地生根。目前常居德国的土耳其公民高达140万、荷兰的土耳其籍人数为31万、奥地利的11.6万、法国将近有7万多人。宗教信仰不同以及较低的社会地位,土耳其人无法顺利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也就在文化和心理上与母国关系密切,欧洲国家的警惕不无道理。
如果允许土耳其政治人士在本国从事政治活动,只会使当地土耳其人更深度介入母国内政,不仅在政治上与欧洲更加疏离,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事实证明,土耳其2016年发生未遂政变时,欧洲国家的土耳其人就已经分裂成不同阵营,举行集会、游行、抗议甚至相互对抗,增大了当地治安压力。
除了法国,欧洲国家面对土耳其的动作,多数使出“关门充耳不闻”的态度,除了更加彰显欧洲国家在此问题上的鸵鸟心态,也表示虽然欧洲声称奉行民主,却对于一个“难以捉模”的邻居更加现实,对积极“脱亚入欧”的土耳其来说,一直吃闭门羹的“耐性已经来到极限”。如今土耳其想借由内外部的变化衍生出种种“事端”去影响西方传统盟友(首当其冲的欧洲),是否会反而让这个怀抱着帝国梦的土耳其与欧洲渐行渐远,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