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丁(Mardin)位在土耳其的东南部,是奥斯曼帝国下的亚美尼亚。著名土裔导演 Fatih Akın 曾在作品《切肤之歌(The Cut)》中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作为故事背景,而他选定的地点就是马尔丁(Mardin)这座城市。
根据历史记载,在一战大屠杀前,居住在奥斯曼帝国内的亚美尼亚人估计约有两百万人。至今,在这一带仍可见到许多亚美尼亚人生活相关的建筑,像是教堂、修道院、学校等。另外,也有其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在此落地生根;所以,也有人形容多元包容的马尔丁为象征和平之地。
马尔丁旧城区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土黄色的山城,层层叠起的块状矮房沿着山坡建起,非常特别,尤其夜晚更是相像台湾的九份(感谢同行友人的发想)。
山城的最高点是马尔丁城堡(Mardin Kalesi),在城堡前面有间历史悠久的伊斯兰书院“辛居丽耶神学书院(Zinciriye Medresesi)”。
辛居丽耶神学书院(Zinciriye Medresesi)
这间伊斯兰书院建在1385年,由当时的统治者苏丹以撒(Sultan İsa)下令建造,因此也被称为“苏丹以撒伊斯兰书院(Sultan İsa Medresesi)”,他也在这座书院内长眠。以前人们在这里诵读可兰经、学习伊斯兰与其他知识课程,也有资料显示古人在此研究天文学,书院的用途广,不过大都是跟获得新知相关,充满知识气息。
除了书院风浓厚,辛居丽耶神学书院还有另一大看点-建筑。虽然兴建的历史久远,但当时却已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思维与水准,这些巧思在书院处处可见。沿着旧城区的小山坡一路向上,远远就望见充满细腻雕琢功夫的一墙。登顶之后,另一侧是毫无屏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全景大放送,一格一格的很像裸色眼影盘,内心的激动不是言语所能形容,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啊!(杰伦的歌请帮我点一下
书院的建筑之美
双庭院
书院整体建筑都采对称风格,总共有两层楼,也有两座庭院,隔开走道和庭院的是高大的拱门形墙壁,随着光影的变化,拱门所造成的影子也有所不同,是旅人们喜爱的取景地之一,也是当地人坐着随意休憩的好地方。拱门墙上是一个大平台,恰如其分地没遮到欣赏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好视野。
清真寺的天然照明
又是一个建筑巧思!据记载,辛居丽耶神学书院大部分是使用卡帕多奇亚所在其中一个省份-内夫谢希尔(Nevşehir)的石材,因为石材的特质,让整间书院看起来充满亮光。据说书院的清真寺内中间放有部分运来的碎石子,虽然数量不多,却足以提供清真寺里面刚刚好的光亮,而且精细的建筑设计也让亮光不会透露到外头,堪称巧妙。
隔音水池;善恶水池
中庭正后方有一座小小的长方形水池,站在一端可以拍出倒影照,是另一个游客们疯狂拍照打卡的景。除了拍起照好看,这水池还有另一层意义:在这个世上,一个人的善恶及所作所为,终将被倒映出来(Ne ekersen, onu biçersin.)。
这小小水池还不只这样,甚至有“隔音”的效果。水池的左右两边各是教室,以前为了避免双边的讲课声互相影响,便在中间造了水池,池中流动的水是天然的隔音屏障,天文课时,老师也会利用水面反射的天空倒影讲解天文知识,实在把这水池使用的淋漓尽致。
最佳景观台-管理员佛心开放的顶楼
参观当日,管理员好心地拿出钥匙说要特别开放屋顶让我们上去瞧瞧(后来发现,满多游客都“恰巧”遇到这样的待遇~),一到屋顶不得了,整座山城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家被美到说不出话来,拿出手机相机摄影机猛猛纪录。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前发挥想像
站在辛居丽耶神学书院最高处,想像著古早曾经有学子们在这么具有建筑、宗教、天文、艺术和美景的地方听经讲道、学习新知,就觉得别有一番风情。孕育出古文明的土地就在眼前,如果有机会到土东走一趟,请别忘了来这个充满人情味和知识性的山城走走看看。
参观资讯
开放时间:每日08:30-18:00(参考马尔丁文化观光局线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