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肤之歌,歌噱搔痒

专栏 影视名人 描写土语一格 艺文

 

矮夯北虽然不是土裔德籍大导Fatih Atkın的头号影迷,他的“爱情、死亡与魔鬼三部曲”的前两部“爱无止尽与“天堂边缘”却也分别陪着矮夯北走过青涩的大学时光与迷惘的军旅生活,这次听闻Fatih Akın的三部曲最终章“切肤之歌”终于在4月10日在台上映,矮夯北也迫不及待找机会观赏。因为Akın的前两部作品都带给矮夯北满足感与无瑕的余韵,听闻这部片是描写1915年亚美尼亚屠杀事件,鉴于Akın的土国背景与亚美尼亚错综复杂又敏感的历史,无不让矮夯北引颈期待特映会的来临,能够第一手的观赏Akın如何用他的观点诉说大时代的悲剧,想不到,看完之后,我倒觉得这部片让我失望了。

 

电影一开始是以黑底白字的字幕诉说,1915年代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土饱受战乱,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一夕之间变成了帝国公敌(Enemy of Ottoman Empire)。电影的开始能否吸引观众的目光对于评价可说是极为关键,单调的字幕简单交代事件背景资讯让矮夯北有种回到大学看英文简报的错觉或者是看着90年代的电影拍摄手法。在这边不得不夸赞班艾佛列克2012年所导演的“亚果出任务”(Argo),同样是要在改编历史的电影片头简单叙述背景,班导利用漫画影像与真实影片马上抓住观众的眼睛,快速呈现手法让与历史不熟的观众都能深入浅出的了解电影中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很可惜Akın用了个最保险也最轻松的开场呈现方式。

然后,故事的主角亚美尼亚铁匠拿撒勒(Nazaret Manoogian)现身,他一开口就让十二亿人都矮夯北惊呆了。矮夯北当下抓着脑袋心中狐疑:“亚美尼亚人说英语吗?”片后看了些Fatih Akın专访片段,法提阿金解释让亚美尼亚人使用英语发音的原因是因为阿金不懂亚美尼亚文,所以身为导演的他希望能够掌控主角与亚美尼亚角色的情绪,不希望亚美尼亚语的情绪成为他导演的关键,阿金还特别举了1987年义大利导演Bernardo Bertolucci执导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片中的满州末代皇帝溥仪与清廷角色也因导演要求而使用英语。但是,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片中仍有库德族人说库德语、叙利亚人说阿拉伯语以及故事后半段古巴人说西班牙语,听着主角与亚美尼亚角色间用流利的英文互动,只让矮夯北觉得出戏。

ARSINÉE: Look, Baba, a crane!

NAZARET: If you see a crane, you’ll be going on a big journey!

LUCINÉE: All three of us?

NAZARET: The three of us saw it, so it will be all three of us.

TWINS: Wonderful!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出戏的如果仅有语言选择还可以理解。但是让我掉入出戏的深渊是本片的排场、化妆、特效与剧情都不像是法提阿金往日的水准。

 

排场

电影剧照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虽说死亡人数并非导演想阐述重点,但是电影场面还是要跟“戏说亚美尼亚”作出差异化才能凸显出大时代的悲哀。

法提‧阿金虽然再三强调本片的重点不在于1915~1917年间亚美尼亚人死亡的天文数字,但是本片在重点剧情亚美尼亚人完成筑路任务后,因为不愿改信伊斯兰教,而被鄂图曼土耳其军队集体处决。这一幕理应是前半部剧情的高潮,但是电影中被处决的人数却是屈指可数约20几位,若能增加临时演员的数量应该能让处决亚美尼亚人民的剧情张力提升数倍。想想国片赛德克巴莱拍摄历史伤痕的“雾社事件”启用临时演员也是毫不手软,有众多临演生力军加入才能展现出电影场面的历史宏观角度,而“切肤之歌”导演却没有选择这种洒狗血的拍摄方式。

 

化妆与色调

这可能只是矮夯北个人观感,但是当主角拿撒勒前往艾因角(Ras al-Ayn)寻找被迫离乡的妻小与家人时,那一段的剧情真的让人有种在看丧尸片的幻觉。有几幕我右方的观众是遮着眼睛隔着缝隙在看。更别说井中叠层的死尸因为运镜迅速及光线昏暗,让观众无法体会战争的残酷无情,导演只得用重拍的配乐提示这是个惊悚的一幕。

“切肤之歌”难民营拍摄选择使用电脑特效后制背景而非实境取景拍摄多少降低了画面真实感。©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而艾因角难民营景色拍下来有种星际大战或是部属于这人世间的科幻透视感,背景虽然是一片荒漠,但色调与背景怎么看都觉得不太自然,像是用电脑合成般的一样,而层群的难民棚帐也因电脑特效而让视觉显得压迫不真实。根据“切肤之歌”的脸书粉丝专页显示,这片荒漠难民营的确是在绿幕前后制而成,不禁让我想起赛德克巴莱片头的山猪与片尾的彩虹桥和KANO片尾的大和丸号船,但是切肤之歌可是号称耗费1500万欧元制作的史诗钜片啊,这样的电脑特效是否有些落漆?

 

剧情与演技

上述小缺陷若有个强大感人的剧情本片也仍可称瑕不掩瑜。

但是,本部片最大的败笔就是直线思考的剧情。从片头开始到片尾结束,剧情流线性的随着时间空间转移,没有伏笔,没有惊喜,像部纪录片般从1915年的土耳其马尔丁(Mardin)、叙利亚艾因角(Ras al-Ayn)、叙利亚阿勒波(Aleppo)到1918年11月鄂图曼土耳其战败、1922年的黎巴嫩寻双胞胎女儿下落、古巴哈瓦那(Havana)、美国佛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明尼亚波利斯市(Minneapolis)到1923年的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

故事主角拿撒勒就像是电玩RPG游戏的主角一样,闯过一关又一关,贵人相助、取得黄金或是达成任务后就破关继续前往寻找最终大魔王。主角拿撒勒逆境后成长的剧情却是付之阙如。导演法提阿金选择不运用交错剪辑回忆与现今,无法让不同时间线交错酝酿出更浓郁的情绪,反而用简易单纯的时间序让主角拿萨勒演给观众看他后半辈子的唯一愿望─找回他失踪的双胞胎女儿。

电影海报由联影提供

电影海报由联影提供

现年33岁的男主角塔哈拉辛 Tahar Rahim随着剧情饱受折磨确自始至终保有那俊俏的脸庞,该说是优点呢?还是缺点呢?

这时,就不得不提到本片饰演本片主角的塔哈·拉辛(Tahar Rahim),代表作为贾克·欧迪亚导演的“大狱言家”拉辛是个很好的演员无庸置疑,尤其身为法国籍阿尔及利亚裔的哈辛应该对于主角拿萨勒生长在鄂图曼土耳其的亚美尼亚裔背景可以掌握的驾轻就熟。无奈本片主角绝大部分都需要用脸部表情或是情绪演出,现年33岁的拉辛似乎仍无法完全掌控拿萨勒的坎坷身世,也无法让观影的矮夯北跟着拿萨勒的情绪一起往下走。

片中拉辛演得最出色的一段便是在阿勒波看着卓别林的默剧“The Kid”,看着拉辛主演的拿萨勒因为鄂图曼土耳其战败终于能够享受片刻欢愉,看着所谓“会动的恶魔”的默片,他的脸庞先是随着荒诞的剧情逗到笑了,妻儿失散后的第一个笑容随之而来的却是斗大的泪珠随着伤心的默片不停的落下,多么精湛的演技,多么揪心的情绪,而1921年卓别林的默剧“The Kid”才上映是不可能穿越到1918年叙利亚阿勒波播放给拿萨勒观赏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很可惜的,本片后半段就鲜少出现塔啦‧拉辛与主角拿萨勒合一的演技了。现年33岁的拉辛似乎无法驾驭由亚美尼亚裔编剧马迪克马丁(Mardik Martin)为“切肤之歌”打造的剧本,拿萨勒从最初饭前祷告、犯错忏悔虔诚的教徒堕落成打架抢劫、开枪伤人的那个受到创伤失去声音、失去家园进而失去信仰的拿萨勒,仍属年轻的拉辛扮演起一生沧桑的拿萨勒似乎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主角这一路上多年来身心所受的巨大煎熬,他的脸从一而终的如此年轻俊俏他的演技从一而终的如此平铺无感。

更别提片尾高潮与女儿重逢的那个剧码,本应是“切肤之歌”后半段的最后高潮,却因化妆技术影响,让剧中年龄应是18岁的女儿露西尼(Lucinée)被化妆成像是38岁的妇人,拿萨勒与女儿重逢的高潮戏码就这样变成像是偶像剧必备公式失散的恋人重逢般后劲尽失,若你说重逢那幕是拿萨勒找回失散的母亲,不知情的观众可能还会相信呢。

矮夯北吐槽了这么久无非是期望越高,失望越深。议题探讨不深入,画面化妆不写实,角色刻划不立体再再都降低了观赏本片的应有的乐趣。这部片咀嚼起来就像是隔靴搔痒般的摸不著痛处,全长2时18分的片长也让不少观众在片中不时拿出手机查看时间,若能删减几处情节,加快剧情进展节奏,或许不会令让观众浮现不耐烦的感觉。

本片虽然评价毁誉参半,但是借由土裔德籍导演的身分,法提阿金仍在亚美尼亚事件发生至今百周年的台湾,或是有上映“切肤之歌”的国家与地区掀起又一番的论战,甚至在土耳其上映的时候也让土耳其观众能够再次面对土国至今仍不愿正视的那段历史。或许这部片对于身处远东对于这段陌生又遥远的一战历史一无所悉的台湾观众心中能够投下一颗石子,掀起一片涟漪,或许最终能够让我们敞开心胸面对我们自己过去那段白色又黑暗的遥远记忆吧。

矮夯北这篇不知是否会被叶姵文小姐责骂的影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土女时代立场,若观点有相异之处,也请各位读者理性留言交流讨论啦,矮夯北要借由剧中保有恻隐之心的土耳其小偷梅梅特(Mehmet)在与主角拿萨勒告别前特地脱下靴子并诚心说出:“请原谅我。”(Affet beni!)跟大家说掰掰,我们下次见。

 

延伸电影

若各位读者对于1915年亚美尼亚屠杀事件有兴趣了解更多,网路上有许多现成的资讯可供细读。矮夯北另外推荐亚美尼亚裔导演艾腾·伊格言(Atom Egoyan)所执导的“A级控诉”(Ararat),故事由一位退休的海关、一位钻研亚美尼亚历史的历史教授与她那想厘清父亲为何而死的儿子三条故事线,最终因为电影团队决定要拍一部控诉亚美尼亚屠杀恶行的电影而紧密结合,支线虚实交错,后设电影戏中戏等你来体会与“切肤之歌”的异同之处。“A级控诉”导演伊格言更义不容辞地出借亚美尼亚传统服饰支援法提阿金的“切肤之歌”,让两部片的关系升华更上一层楼。

 

You Might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