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当地时间:
安卡拉天气
[wunderground location="Ankara, Turkey" numdays="1" iconset="Elemental" layout="simple" measurement="c" showdata="pop,text,conditions,highlow" language="TW"]
当地
时间

法提阿金之爱情、死亡、魔鬼三部曲终篇—《切肤之歌》


电影海报由联影提供

即将于4月10号在台北上映的《切肤之歌》,是德国土裔导演法提阿金(Fatih Akın)的「爱情、死亡、恶魔三部曲」最终篇,也是一部以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作为历史背景的电影。基于这两项特别的因素,这部电影在欧洲、土耳其及亚美尼亚等地还未上映前,就已制造了许多话题。

一来是法提阿金的作品向来令人惊喜,不论是帮派、移民、家庭、爱情故事、公路电影、纪录片,他的电影总是充满能量,令人引颈期待,而《切肤之歌》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不但有别于导演以往风格,在筹备时间及制作成本上也超越先前所有作品,是一部横跨三大洲,耗费1500万欧元制作的史诗钜片。

再者,法提阿金身为土裔人士,这次却大胆碰触土国政治敏感、禁忌的族群议题,以受害者角度直视亚美尼亚最深刻的历史伤痕,因此在电影尚未上映之前,就传出受到土耳其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死亡威胁。土耳其第一家为此电影专访他的媒体 — 亚美尼亚语的《犁沟报》(Agos),也在专访后收到黑函。

这样的背景,让身为法提阿金影迷的我,在未看到电影前,就已对这部新片深感好奇。

 

 爱情、死亡、恶魔三部曲 

fatih akin trilogie

凡是看过法提阿金电影的人,必定对其作品中强烈的情感和关系留下深刻印象。不论是《爱无止尽》里,那个在电影开场就如行尸走肉般开车撞墙,自我毁灭的男主角Cahit;或是那个横冲直撞,渴望挣脱传统文化束缚,尽情「生活、跳舞、做爱 — 不止和一个男人」的女主角Sibel。正是这两个性格强烈的人物造就了《爱无止尽》这个浓烈又痛苦的爱情故事,也让这部电影在2004年成为柏林影展的最大赢家。

而2007年,在「爱情、死亡、恶魔」第二部曲的《天堂边缘》中,导演却令人意外地放慢节奏,一反《爱无止尽》不假思索、充满直觉的叙述,用更加宽宏和细腻的方式,透过两桩死亡,让六个人物的生命交会、洗牌,带来跨越世代、宗教、国界的和解与新生。和《爱无止尽》相较之下,《天堂边缘》所留下的感动,显得更加寂静而深沉。《南德日报》这么形容 — 「如果《爱无止尽》是一首关于爱情的摇滚歌曲,那么《天堂边缘》就是一首关于死亡及饶恕的慢板民歌。」法提阿金在这个故事中所展现的高度叙事能力,也为他赢得当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剧本奖。

 

探索人生三元素的三部曲

对法提阿金来说,爱情、死亡、恶魔是决定世界和生活的三大元素。对这三大元素的探讨,就像是他在电影和人生里给自己的功课一般。他以《爱无止尽》为这三部曲揭开序幕,透过一段爱情故事,呈现爱的光明与毁灭;他以《天堂边缘》接续,透过六个人的交会,展现死亡带来的生命蜕变。而2014年,相隔七年终于问世的三部曲终章 —《切肤之歌》,又会以什么样的故事来展现人世中的恶?

法提阿金认为,要讲述一个恶魔的故事并不困难,因为恶魔就存在人心。身为一个说故事的人,他对禁忌或危险的题材总是特别敏感。青少年时期,他就已知晓关于亚美尼亚种族灭绝,这段在土耳其课本中被消音的历史。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像是昆虫趋向阳光的本能一样,一路伴随他成长。当他开始透过大量阅读更深挖掘这段历史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也挖掘出了更多的恐惧 — 去反思和面对这段历史的恐惧。这时候,他开始清楚知道,恶魔就在这里。如果要完成这三部探索人性的电影,那么他必须面对这份恐惧。《切肤之歌》也正是Fatih Akın在追溯自身的土耳其根源时,直接面对土国历史中的禁忌字眼「soykırim」(种族灭绝)所产出的结果。

 

《切肤之歌》的故事 

《切肤之歌》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亚美尼亚铁匠拿撒勒(Nazaret Manoogian),于1915至1917年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中,从死神刀下幸存的故事。他和许多世世代代散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的亚美尼亚人一样,原本一家和乐地安居此地。他有一位美丽的妻子拉可儿(Rakel),和一对双胞胎女儿亚希尼(Arsinée)、露西尼(Lucinée)。此外,拿撒勒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良心不安的时候会到教堂里忏悔,吃饭前会谢饭祷告,他的手腕内侧,还有一个十字架的刺青。

thecut_still01

电影剧照:拿撒勒和两个女儿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当时,亚美尼亚人虽然身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之下,但信仰基督教的他们仍被允许保有自己的宗教习俗。在拿撒勒所居住的马尔丁(Mardin)城内,便可见到亚美尼亚人的教堂和学校。1915年以前,像这样散居在鄂图曼帝国境内的亚美尼亚人,估计约有两百万人。

Ethnicturkey1911

图中紫色部分为20世纪初期,亚美尼亚人在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分布情形。

直到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美尼亚人由于遭到政府怀疑勾结俄国势力,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在一夕间风云变色。1915至1917年,亚美尼亚人遭到放逐和处决,大量流离和死亡。电影中的铁匠拿撒勒,也正如当时许多亚美尼亚男人一样,在1915年的一晚被土耳其士兵上门强行押走,顷刻之间失去了父母、妻女,从有尊严的打铁师傅,成了被迫离家建造巴格达铁路的奴工。

这段流离失所的造路过程中,他亲眼目睹许多妇女、孩童在被驱逐出境的路途上走向死亡。他们忍受饥饿、疾病、遭到强暴,但土耳其士兵却放任不管。拿撒勒自己的妹夫法汉(Vahan),也在造路过程中因病死去。

筑路任务结束之后,原以为自己将重获自由的拿撒勒,万万没想到会有一队佣兵出现,将他们一个个绑在一起,带向无人山谷 — 改信回教者获得自由,其余皆用刀处决。拿撒勒眼见自己的弟弟贺兰(Hrant)成为刀下亡魂,自己却在被抓来当佣兵的土耳其小偷梅梅特(Mehmet)手下,意外逃过一劫。然而,刀刃在他颈上留下的伤痕,却让他自此失去声音。

电影剧照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电影剧照:拿撒勒和其他亚美尼亚人即将面临处决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经历了巨大创痛的拿撒勒,虽然活了下来,但却如行尸走肉般独自在荒野里逃亡和游走,直到遇见善良的阿拉伯商人欧玛(Omar)将他收留,才结束这段流离失所的日子。战后,拿撒勒在阿勒颇(Aleppo)城里巧遇以前的学徒莱方(Levon),从他口中得知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还活在人世,从此便决心要找到她们。电影的后半段,也从拿撒勒的幸存转为他的寻女长征。他从寻人启事、妓院,一路找到到黎巴嫩的一百多家孤儿院,最后横渡大西洋,来到古巴的哈瓦那,后来更偷渡进入美国的明尼苏达,甚至深入北达科他的荒原⋯⋯

 

非关大屠杀

Fatih Akın © Vanessa Maas / bombero international

Fatih Akın © Vanessa Maas / bombero international

在真正看到电影之前,我阅读了许多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和访谈。发现不论是在电影上演前或上演后,访谈之中所触及的话题,大多绕着大屠杀议题和导演受到的死亡威胁打转。因此环绕着这部电影的讨论,可以说是高度政治化的,毕竟这个故事的背景正是镶嵌在1915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这段具有争议性的历史当中。

长久以来,这段历史在土耳其是一种无法被公开谈论的禁忌,凡是公开为此批判政府的人,都有可能依土耳其刑法301条被冠上「侮辱土耳其」的罪名。其中最有名的被告,便是土耳其的亚美尼亚裔记者贺兰.丁克和作家奥罕·帕慕克。虽然自2007年贺兰.丁克遭在街头遭到极端分子谋杀以来,大屠杀的议题已逐渐浮上台面,出现在公众视听之中,但土耳其的历史课本对这段历史的记载,至今仍充满否认和扭曲。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土耳其谈论此议题会如此困难 ,因为多数人对这段历史毫不知情。

也许是因为这些高度政治化的讨论,让人留下了一种这可能是一部类似《辛德勒名单》的「大屠杀电影」的印象,所以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想像或期待,是它会直接处理这个政治争议,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电影的故事本身,却没有任何政治意味。虽然Fatih Akın的确希望透过一个亚美尼亚人的故事,促成土耳其更开放地去讨论大屠杀议题,但是在许多不同的访谈中,他都一再重复:如果一定要将电影做分类,这并不是一部所谓的「大屠杀电影」,而是一部剧情、冒险、西部和史诗片。与其说它关乎大屠杀,不如说它更关乎面对历史真相的勇气,以及能够公开谈论它的言论自由。

 

关于善恶的探讨

这个故事所聚焦的是一个亚美尼亚男人的幸存,欲借由他的经历展现是非善恶间不断变动的界限,以及人在失去宗教或政治上所定义的信仰之后,内心依旧能够在最残酷的现实中找到盼望。故事中,善恶的定义并不以国籍、宗教,或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角色来划分,有时甚至也非出于人的主动决定。像是原本身为虔诚基督徒的拿撒勒,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恶行之后,在荒野里为求生存,于是成了打劫路人的强盗;而原本身为小偷的土耳其人梅梅特,在被迫杀死拿撒勒却意外没杀死他的情况下,却意外地成为拿撒勒的救命恩人。当拿撒勒痛不欲生的弟媳,在集中营里恳求他终结她的痛苦的生命时,圣经上「不可杀人」和「爱人如己」的诫命之间,拿撒勒又该如何取舍?

此外,法提阿金身为出生在德国的土裔第二代,在这部电影中除了面对属于自身文化根源的土耳其历史,身为德国公民,他也刻意让德国当时正在修筑的巴格达铁路出现在电影中,试图探讨在一战中与土耳其同盟的德国,在这场屠杀中,是否知情却不介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该负的责任有多少?对照之下,在铁道旁遇见拿撒勒,并将他带回家的阿拉伯商人欧玛,在这时反而成为了基督教所谓的「好撒玛利亚

©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电影剧照:行经集中营附近的巴格达铁路© bombero int. / Pandora Film Verleih 2014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大致上已脱离了法提阿金过去聚焦的德土两国关系脉络,主人翁的逃亡和冒险也一路由中东延伸到美洲,而电影在语言和节奏上所展现的动力,更是和导演过去的作品明显不同 — 这部电影的主要语言是英文,主角拿撒勒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不能说话。种种因素都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好像一部风格完全迥异的法提阿金电影,在威尼斯首映之后,也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然而,透过他向来擅长的影像和音乐,这部作品在感情上仍传达出和以前同等强烈的力度。不论是黄沙遍野的荒漠、满目疮痍的集中营、或是北美一望无际的平原,在大银幕上的展现都让观众有相当的临场感;而从头到尾以小调为主轴的音乐,更是代替不能说话的主角传达出内心更深的感受。

 

※延伸阅读:

亚美尼亚之死

开演电影网:切肤之歌

法提阿金介绍

                                                                   

切肤之歌 The Cut
影片年份:2014
出 品 国:Germany | France | Poland | Turkey | Canada
出  品:Bombero International, Pyramide Productions
语  言:English | Arabic | Turkish | Kurdish | Spanish
色  彩:color
上映日期:2015-04-10
类  型:剧情
片  长:2时18分
导  演:法提阿金 Fatih Akın
演  员:塔哈拉辛 Tahar Rahim
发行公司:联影

电影图片均由联影授权使用
[vivafb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