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出版授权使用
简介
《鄂图曼帝国的殒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东》叙述1914年到1920年间,奥斯曼帝国(为此书说的鄂图曼土耳其帝国,为忠于原文音译,土女惯用奥斯曼帝国)从衰落、卷入一战到亡国间所发生的事情。不以任何一个战线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并且忠于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透过书信、日记以及访谈记录,完成一本完整的中东战线杰作。本书获得经济学人2015年度选书、纽约时报书评2015编辑选书、亚马逊200人5星推荐。
作者
尤金.罗根(Eugene Rogan),1964年生。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中东史教授。著有《阿拉伯人:一段历史》(The Arabs: A History),此书获得2009年《经济学人》最佳选书。其他著作包含《鄂图曼帝国的晚期疆界》(Frontier of the State in the Late Ottoman Empire)、《巴勒斯坦的战争:1948历史改写》(The War for Palestin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1948)。其中,《鄂图曼帝国的晚期疆界》、《阿拉伯人:一段历史》皆有获奖。而目前有中文版本的著作仅有本篇主角——《鄂图曼帝国的殒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东》。抢先预告《阿拉伯人:一段历史》中文版将在2017年由猫头鹰出版社推出,正式中文译名为《阿拉伯史五百年》。
土女初见作者尤金.罗根
罗根老师一开始就相当兴奋,对每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至少5分钟。倒是提问的编辑们却因为紧张而僵硬,倒也不是害怕开口,而是怕问的问题不够好。土女虽然念了土耳其文,可是对该地区的历史知识还有很多加强的空间,许多历史细节,只能透过课堂和网上能看得到的零碎资料拼凑起来。但对一个历史外行人来说,要区分事实真伪与中立度就万分困难。好在罗根老师的书都整理好了。里头的史料、书信、文献,全部都以“真相”为出发点,重现了1914-1920在中东世界的历史。
“我的书第一次被翻成中文,而且是繁体!这让我相当兴奋。我猜能被翻译成中文的原因是,在东亚,可能也和我们有相同的情况;在看一战历史、或是世界历史,都难免从西方角度切入观点,因为媒体、因为通用的语言”
罗根老师认为在东亚,世界史观可能也有这类的角度问题。政大土文系一向使用土耳其原文史料和知识教学,提供有别于主流立场的观点可做比较。但是若无类似的接触机会,很容易受到主流意识的影响,甚至是因为刻板印象去选择性地接收讯息。所以罗根老师讲“补足视角”与“追证据”,才能使各方信服。
人生转角处
“选择走上这条路,一方面是因为兴趣,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我的家族责任”
对于罗根老师的个人经历,土女十分感兴趣,访谈前就调查过他的背景。大学主修经济,人生突然转弯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但为什么呢?像土女就常常被问为什么要念土耳其文,何况罗根老师一开始念人人看重的经济?他也坦承念经济的时候,老想着完成学业后就是从商变富翁,“毕竟我们家就都是商人”。在经济系时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却也没想过要转换跑道,但是在申请研究所时却转而选了历史研究所。
原来一切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因为家里经商的关系罗根老师青少年时期几乎都在黎巴嫩的贝鲁特和埃及开罗度过。
本书的前言提到了他的舅公死于“恰纳卡莱之战(Çanakkale Savaşı)”,也就是其他史料中的“加里波利之战(Battle of Gallipoli)”。舅公当时19岁、苏格兰人,1915年5月被送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场。直到2005年老师前往加里波利时才知道舅公的故事,在造访公墓的路上看见另一座纪念土耳其人的纪念碑,同个时间,同场战役,土耳其军人死亡的人数远超过苏格兰军团,但是直到那一刻,他都未读过任何英文史料说明过这件事。
土女透过学习土耳其语与土耳其历史,早已耳闻奥斯曼帝国在该场战役死伤惨重。2015年恰纳卡莱之战100周年纪念活动也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过。所以说若不是有这一点缘分,看到不同的史料,也许很多历史就这样在不完整的讯息下成为一种单方面的事实了。
川普?希拉蕊?
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受到全世界关注,因为一场候选人辩论会,上韦氏辞典查询“lepo”这个字的人数瞬间暴涨。
韦氏辞典(Merriam-Webster)还在Twitter上发出这则推文。
Note that more people are looking up ‘lepo-‘ (as in, “what’s a lepo?”) than ‘Aleppo’. #debate https://t.co/SvAqKWp3bz
— Merriam-Webster (@MerriamWebster) 2016年10月10日
在辩论会里面出现的字其实是“Aleppo”,而不是“a “lepo””。有在关注中东局势与土女时代的各位,肯定知道阿勒颇(Aleppo)是叙利亚的一座城市。2011内战开始到今天,整个城市已经面目全非。跟积极投入中东参与“伸张正义”的各国政府相比,显然很多人对于世界还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地方,才会发生这件让人啼笑皆非的查错字事件。
一次大战时的奥斯曼帝国战场,在世界史中有许多细节被忽略掉,直到近年伊斯兰国崛起、叙利亚内战爆发才又被重新提起。而这本书中,钜细靡遗地告诉我们,为何直到今天各国依然对穆斯林感到恐惧或排斥、又为何今天会有所谓的“反恐战争”。西方世界从以前到现在是如何“想像著”穆斯林与圣战呢?圣战跟一次大战的关联也在书中有明确的解答。
至于作为一个中东学者,会支持哪位总统候选人,罗根老师说:
“我是狂热的希拉蕊支持者。但我得老实告诉妳,不论谁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对于中东问题的立场以及态度不会有太大改变”
民族主义
土耳其共和国为何到最后只剩今天的小亚细亚?1919年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登陆萨姆松(Samsun)发起革命之前是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延伸阅读:凯末尔略传-革命之路),大力在共和国推动民族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凯末尔,却也曾经利用信仰的力量驱动前线士兵?
“我的朋友们说,如果土耳其国父能再更强大一点、或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殒落,中东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些事。我认为阿塔图克就是民族主义者,而就算奥斯曼帝国在当时不殒落,境内出现民族互相残杀的问题也只是迟早的事。”我一口气说完,“您认为呢?阿塔图克是个民族主义者吗?您对于民族主义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我明白妳的意思。民族主义虽然有凝聚力,但它同时也是排外、屏除异己的。关于阿塔图克是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不知道,但他当时可以说是别无选择。”罗根老师微笑,“我觉得不用把民族主义想得太糟糕,任何思想走得太极端都不是好事”
奥斯曼帝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宗教的大帝国,民族主义的强调开始分化本为一体的帝国,而战后国境跨欧亚非大陆的奥斯曼帝国遭到列强瓜分,在各种协定中不论地区原有文化一概被强制划分界线,当时协约国的协议,竟造成中东地区陷入战争循环直到今日。
历史是事实不该有立场
“历史学者的任务是把真实发生过的事,不带任何立场、客观地告诉世人”
罗根老师大量使用第一手史料,没有遗漏掉每个因为奥斯曼帝国衰亡而导致的悲惨族群故事。历史因为立场会有不同解读,而老师利用中性而客观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了这段许多历史课本中都被忽略的一战战线,并对这段历史至今对世界各国造成的影响看得更加深刻。也期望透过罗根老师的带领,能够看到另一块遗失的拼图,理解与消弭不同视角中的对立。
奥斯曼帝国、中东、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权威经典作!土女时代赠书活动!前往土女时代脸书专页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