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fer Bayramı」直譯是「勝利節」,但是因為我們有「九(月)三(日)軍人節」,因此,譯之為「軍人節」,或許比較順口一點。當然,這要看國人如何「約定俗成」。
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法等協約國打敗以後,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佔領愛琴海岸的伊茲密爾(İzmir),並以它為基地,向安卡拉方面進逼,意欲征服整個小亞細亞,以雪希臘長期被土耳其統治之恥。
有如中國被日本打敗時,從南京撤退到重慶。當時的土耳其亦曾經考慮在必要時遷都到東邊的錫瓦斯(Sivas),甚至於更東邊的埃爾祖魯姆(Erzurum),做長期抗戰的打算。幸好有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領導全國軍民,奮勇抵抗,終於在1922年8月30日,徹底擊潰希臘,後來甚且將希臘部隊完全驅逐出小亞細亞。
土耳其人習於按戰場所在地的名稱,稱是役為「杜姆盧珀納爾戰役(Dumlupınar Meydan Savaşı)」,或因該役直接由凱末爾指揮,而稱之為「總司令大會戰」(Baskomutanlık Meydan Savaşı)。土耳其人因為戰勝,方得以在小亞細亞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如果戰敗,恐怕連埃爾祖魯姆(Erzurum)都守不住,而要退回到老家中亞細亞。
打哪裡來,打哪裡去
土耳其人的老家在中亞,其中有一部份西遷,建立大塞爾柱帝國(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並於1071年,在今日凡湖(Van gölü)北邊的馬拉茲吉爾特(Malazgirt),打敗東羅馬帝國,因而得以侵入小亞細亞。日後,土耳其人甚且建立奧斯曼帝國,並於1453年佔領伊斯坦堡,消滅東羅馬帝國。同時也因此而統治了原來就居住在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人、庫德人和希臘人。
話說土耳其人打敗並且驅逐希臘部隊以後,又於翌年簽定洛桑條約(Lozan Antlaşması),和希臘交換人口,從此以後,除了伊斯坦堡以外,土耳其境內沒有希臘人,土希兩國的糾紛,從土國境內,向外推到兩國的邊界,亦即愛琴海上面。
但是在土國境內的亞美尼亞和庫德問題呢!卻三不五時,在有心人士的挑撥下顯現,實在令土耳其人傷透腦筋。此即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以上內容皆由作者吳興東老師授權同意發佈於土女時代網站。
吳興東老師部落格:土耳其語文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