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 : 中央社、中時電子報、聯合電子報、新華網國際
土耳其將在2018年6月24日進行修憲後的首次總統、國會大選,現任總統埃爾多安挾著執政優勢、國族主義認同、輿論風向,原本被外界看好能「輕騎過關」,不過近期土耳其國內外情勢驟變,原本一手好牌的優勢正逐漸喪失,原因為何?一起來看!
在野黨不樂見執政黨「整碗捧去」
礙於目前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在現在的國會席次屬於「弱勢過半」,因此埃爾多安的算盤之一就是「結盟」,在宣布提前改選前夕找上政治光譜同屬右派的「民族行動黨(MHP)」共同合作,希望兩黨共同拿下至少370席次以掌握國會的多數。不過國會第二大黨「共和人民黨(CHP)」不想讓執政黨「整碗捧走」,也推出資深的國會議員殷斯/殷傑(Muharrem İnce)代表參選。他以言詞辛辣敢言、語調慷慨激昂著稱,相比埃爾多安的風格,兩人算的是「有得拚」。殷斯受訪時強調:「如果阿拉應允,我希望在6月24日成為人民期盼的總統。對8000萬的土耳其人民來說,我將成為全民總統(Hepimizin Cumhurbaşkanı),我是個沒有偏見的總統」。他也同時批評埃爾多安「話太多」,有些事情要先動手做,而不是每天演講討好某些人。
雖然殷斯的參選氣勢不如埃爾多安,共和人民黨近年參與的選舉結果也不如人意,身為國會最大的在野黨,但席次遠不如正義與發展黨。不過,有人挺身而出是件好事,相對右派(AKP)與極右派(MHP)的行事風格,共和人民黨(CHP)屬於左派,成員組成多是退休公職、知識份子、白領、學生、企業家。有鑒於土耳其近期的經濟、國際情勢劇烈變化,執政者的「底氣」不若過去強勢,殷斯的民調數字也正在爬升中,或許總統仍贏不了埃爾多安,但應該有機會搶下更多的國會席次,保有制衡政府的力量。
經濟成長熱到「發燒」,一切嚨是「假」?
土耳其在2017年繳出7.4%的高經濟成長率,亮麗數字的背後卻是被經濟學家狠狠打臉,因為土國的通膨一直居高不下,2018年4月更突破10%的危險值。簡單說,土耳其里拉的大幅貶值刺激出口產業,觀光、工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的成績表現不俗;可是土耳其進口大量能源、電子、重工等相關產品、設備,里拉貶值勢必反映在終端的價格上。換言之,「高經濟成長、高物價」的現象若無法有效控制,土耳其的經濟結構無法承擔。因此經濟學家將土耳其里拉列在「危險名單」,提醒投資者要注意相關警訊。
只要碰上選舉,就無法避免執政者、在野陣營互相飆車亂開支票。眼看在野黨的聲勢看漲,感受到威脅的埃爾多安也當起「散財童子」,宣布將增加2000里拉到人民的退休年金戶頭(比方說,退休民眾一年可領10000里拉的年金,新的支付將調升為12000里拉),政府一年要多支出50億美金;除此之外,執政當局針對農工產業、公共建設、觀光服務業、國防等部門調高預算支出,藉此「火上加油」,埃爾多安更狂言:「升息是『萬惡之母』,其他國家忌妒土耳其經濟太好,我保證6月24日之後一定能打贏匯率(通膨)戰爭。」
這番談話讓財經學者、投資機構聽了都不寒而慄。據報導,熱錢讓土耳其民眾的消費習慣改變,「預支」成了土國年輕世代、中產階級的運動,一旦「週轉失靈」意味著「卡債族」比重也隨之升高。這些人不一定會把成為「卡奴」的問題歸咎於自己,很有可能投射到對於政治、經濟現況的不滿,都會反映在選舉上。
土、以關係再次「瀕臨崩潰」?
5月14日,美國將駐以色列的大使館從台拉維夫(特拉維夫 Tel Aviv),搬到耶路撒冷,並派出總統千金伊凡卡與夫婿庫許納出席新館落成典禮。美國的舉動引發巴勒斯坦與阿拉伯世界的強烈不滿,結果再次激起以、巴雙方衝突,並且已造成上百名巴人死傷,事後,各國(美國以外)紛紛強烈譴責以色列的「血洗」舉措,土耳其在事發當天就召回駐美國、以色列的大使以示抗議,並且在15日驅逐以色列駐土耳其的大使,以色列也不甘示弱祭出同樣的行動。
回顧土耳其、以色列上一次的衝突可回溯到2010年5月31號「藍色馬爾馬拉號」事件,當時以軍開火打死了10位在船上的人員(包含船員、記者、前國家隊的教練、政客、以及一位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志工)。2013年,以色列的總理納坦雅胡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的斡旋下首次與擔任總理的埃爾多安電話會晤,雙方開始展開3年的馬拉松式談判,最終以色列同意支付2000萬美元賠償達成和解,土耳其與以色列的關係才從2016年開始逐步恢復。
土耳其這回再度槓上以色列,很多人會認為這對於埃爾多安是加分題,不過卻也引發部分人士的不認同,一位「馬爾馬拉號」死難者的遺孀出面控訴執政當局是「玩假的」,她表示:「埃爾多安不過是利用世人同情對迦薩的巴勒斯坦同胞作為政治工具,塑造他的強人形象。」因為土耳其並沒有真的因為以色列屠戮百姓而切斷對以國的往來,由親庫德族的人民民主黨(HDP)提案,要求刪減、取消與以色列的經貿、能源開發、軍工產業合作的協議也被國會否決,只有噴政治口水而沒有更具體的行動表達憤怒,又怎能對受難者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