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小簡介
「馬其頓」是一個歷史與地理名詞勝過今日「北馬其頓共和國」的地方,早在9000年前此地即有人類活動,西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崛起,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陸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即為代表人物。然而這樣的「輝煌事蹟」其實發展於今日該國的東南方一角。羅馬帝國時代擴張為了方便管理,將馬其頓設立行省,涵蓋現今的希臘北部、阿爾巴尼亞東南部、北馬其頓共和國大部分,後期更擴張到保加利亞西南部、科索沃、塞爾維亞部分地區,可以說十分複雜。
14世紀,奧斯曼帝國逐步征服巴爾幹地區,「馬其頓」這個地理名詞消失許久,19世紀後期土耳其的勢力逐漸退出,「馬其頓」重新被民族主義份子提出使用,經過一戰、二戰、鐵幕時代等近百年的折騰,現今的「馬其頓」疆域大致底定。北馬其頓雖於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FYROM)」之名稱加入聯合國;但是希臘對於馬其頓使用的憲法國名「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頗有意見。儘管包含1999-2001的中華民國在內有40餘國承認「馬其頓共和國」,但希臘仍用否決權阻擋馬其頓加入歐盟及北約作為威脅,擬迫使馬國放棄其憲法國名,改以兩國皆可接受之複合國名作為該國名稱。為加速進入上述國際組織,馬其頓與希臘於2018年6月17日簽訂普雷斯帕(Prespa)協定,雙方同意馬國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希臘則相應在北約及歐盟撤回對馬其頓入會之否決權;上述協議經兩國國會批准後,馬其頓政府於2019年2月12日正式宣布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計畫於2020年完成加入北約程序,同時加速朝加入歐盟之最終目標努力。
好了,介紹那麼多北馬其頓的概況,這個國家跟土耳其有甚麼關聯?
首站:史高比耶(Skopje)
土耳其與馬其頓之間的最大商會組織-MATTO
今天的北馬其頓跟土耳其可說是「換帖兄弟」,該國的第三大進口來源是土耳其,首都史高比耶機場擴建跑道、航廈也是由土耳其的TAV機場集團承攬營運,目前有13家航空公司38條定期航線每日往返歐洲各大機場,位於風景區的奧赫里德機場也是TAV經營,2018年底前已經達成10條定期/季節性航班的營運目標。除此之外,土耳其在北馬其頓的民生消費、基礎建設等投資項目上都名列前茅。
下榻的飯店曾經是Matto商會開會的地方,政要商賈匯集於此,也可以看到土國除了在經濟層面「關照」北馬其頓,這所私立的巴爾幹國際大學也是由Matto創辦。除了標榜全英語教學,唸土語系或是其他科系成績優異者還有獎學金或是減免學費。
土耳其的連續劇在巴爾幹地區非常吃香,不論是時裝劇還是古裝劇都有口皆碑,目前在北馬其頓境內有4%土耳其後裔,若加上25%同為穆斯林的阿爾巴尼亞裔人口,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因此民間參與,公部門的推動也是不遺餘力。目前在史高比耶除了土耳其國家廣播電台TRT直接駐點,並沒有其他的國際通訊社有如此「高規格」的配置,可見土耳其的「入戶、入心」的滲透力。
史高比耶堡壘
寫完比較生硬的層面,我們用風景來看另一個面的北馬其頓,這是位於史高比耶舊城區的「史高比耶堡壘」,建於6世紀末的拜占庭帝國時代,當年是用在防禦南下的斯拉夫民族,在奧斯曼西征巴爾幹半島時也曾經用來抵擋土耳其人。
Daut Pasha Hamam 馬其頓國家美術館
這棟馬其頓國家美術館始建於15世紀,當時是一幢有男、女分眾的澡堂,建築設計有13個圓頂。1948年改成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ary of Macedonia)。
德雷莎修女
奧斯曼帝國於1392年攻佔史高比耶,並且稱此地為斯屈普(Uskup),統治此地500多年的期間,帝國將史高比耶的行政區劃入「科索沃州(Vilayet of Kosovo)」。德雷莎修女1910年在此出生,家族是虔誠的阿爾巴尼亞裔天主教徒,18歲離開家鄉前往愛爾蘭,最後在印度投入痲瘋病照顧,1979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去世時舉世淚送這位無私的聖人。
更多介紹請見維基百科
第二站:奧赫里德(Ohrid)
奧赫里德位於北馬其頓西南部,依託奧赫里德湖與阿爾巴尼亞為界,此城曾經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目前城內人口還有5.4%土耳其的後裔。
聖克萊門特修道院(Saint Pantelejmon)
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統治此地期間,西里爾與美多德與弟子們依照希臘字母創建了「西里爾」字母,後來聖克萊門特追隨腳步用西里爾字母翻譯典籍給斯拉夫教會用於傳教,聖克萊門特 去世後就葬在此處,土耳其人占領後教堂成了清真寺,直到2002年開始翻修回原來的模樣。
塞謬爾堡壘
遠處這座名叫 塞謬爾堡壘,是馬其頓保存最完整的堡壘建築,建於保加利亞的第一帝國時期, 當時帝國定都就在奧赫里德。奧赫里德地區曾長期在土耳其的統治下,這類「陽台外推」的建築在此地很常見。同樣在「番紅花城」等傳統土耳其城鎮可以對照。
相關建築介紹可見:奧斯曼時期的家庭住宅
最終站:科索沃(Kosovo)
科索沃小簡介
科索沃是2008年最新誕生的國家,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有統治的紀錄,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將原本治理此地的塞爾維亞王國勢力逐出並且設立行省,穆斯林文化開始大量滲入,又以阿爾巴尼亞後裔居優勢,現今科索沃有88%屬於該族群。
塞爾維亞在1992-1995年間的波赫戰爭失敗後,開始組織移民往科索沃地區移動,當時的科索沃還屬於「南斯拉夫聯邦」自治區,這類的人口遷移剛開始還不引人注目,直到外界發現塞爾維亞的手段殘忍不人道之後才紛紛介入,1999年3月北約開始轟炸塞爾維亞施加壓力才將局勢勉強穩住,阿族人又回到科索沃,塞族移民又回到塞爾維亞。北約在接管科索沃後將管轄權交予聯合國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曾經的「宗主國」塞爾維亞雖然嘴硬不認,但礙於時勢、國力等問題只能接受事實。
首都:普里斯提納(Prishtina)
上一段曾提過,奧斯曼帝國曾將今日的科索沃、馬其頓兩國劃在土耳其版圖歸在 「科索沃」州,直到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將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馬其頓被塞爾維亞、希臘瓜分)勢力完全退出此地。德雷莎修女在出生時屬於科索沃州,又是阿爾巴尼亞裔,同享榮耀沾個光又何妨 ?
用數萬根釘槍釘針製作的德雷莎修女浮雕像,有點浮誇,但也算是旅行中的一顆彩蛋。科索沃國家博物館嚴格來說不算是遊客會造訪的地方,而且全館禁止攝影也會讓影像隨著記憶消失。不過,這幅德雷莎修女浮雕像卻是管理單位「唯一」特准攝影的地方,除了用數萬根裝潢用的釘槍釘針一根一根打出來,同時也是「全新展出」的作品,首次在鏡頭曝光!無怪乎管理員對大家說:「你們是最幸運的旅行團」!
Carshi(市場)清真寺
回到土耳其的身上吧!在前往國家博物館的路口有一棟清真寺值得一提。
建於15世紀的Carshi清真寺,紀念 1389年科索沃戰爭中遭到暗算的奧斯曼穆拉德一世皇帝。清真寺所在地附近有巴扎(「市場」之意),阿爾巴尼亞語則是「Carshi」,後世將此稱作「市場清真寺」,這棟建築物特別之處在於喚拜塔頂是由石頭砌成,而非木頭。
一個新興國家的誕生本來是好事,不過入境後聽到該國消費以歐元為計價單位,人民月收入卻不到400歐元、失業率達25%,被外界被戲稱是「窮光蛋住大宅」,真的一點都不假。不過科索沃的15-45歲人口佔全國75%,依然具備無限潛能,就看當地人如何表現了!
以上是兩國結合整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