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 : 自由電子報、BBC中文網、法廣RFI、聯合新聞網
「搖擺女王」梅克爾 將輕鬆完成「四連霸」
德國將於2017年9月24日舉行大選,一般預料將會由現任總理梅克爾所領導的「基督教民主黨」(簡稱「基民黨」)拿下國會多數席次。理所當然將會由梅克爾出任德國總理,這也是她個人的第四個總理任期。
外界之所以稱呼梅克爾為「搖擺女王」,原因出在她的「難(移)民政策」始終被質疑。早從「茉莉花革命」開始,一直到中期「敘利亞內戰爆發」,後期ISIS「伊斯蘭國崛起」,梅克爾一開始對這些區域衝突、內戰、恐怖活動所導致大批外逃的人民在態度上是相對冷漠,因為首當其衝的是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國,德國本土還可說是「置身事外」。
隨著敘利亞內戰開始走樣,ISIS一發不可收拾,難民的組成來源轉變、數量大幅增加、行進方式改從陸路取道土耳其、或是海上前往希臘,並沿著「巴爾幹走廊」開始深入歐洲的核心地帶,梅克爾此時政策仍是落實邊境查核,對於議題的探究仍避重就輕。直到2015年一個3歲男童倒臥沙灘的照片震驚全球,梅克爾立刻宣布歡迎「苦難人民」來到德國展開新人生!改弦更張的舉動立刻讓梅克爾聲勢跟著大漲,不過問題也接踵而至,其間梅克爾更多次修改接納難民的政策,最後會同歐盟與土耳其簽署協議。「花錢消災」的舉措不僅讓土耳其三不五時就拿來要脅,也被反對人士認為梅克爾是「見風轉舵」的領導者,缺乏中心思想只能隨輿論與實際狀況做回應。
今年初始,許多人發覺梅克爾「硬起來」,成功吸取中間偏右派的選票,弱化了幾個主要以「種族主義」、「民粹主義」的政黨。對外關係也展露鷹派作風,成功壓住「英國脫歐」的骨牌效應,讓荷蘭、法國大選能選出「合乎預期」的領導人。表面上,梅克爾用「主流民意」作為訴求,緩解激進派的咄咄逼人,為自己重塑形象,但本質依然是以「民粹」為主軸,只是手法更高明一點罷了。
土耳其自2016年7月15日爆發流血的不成功政變後,土耳其對於歐盟未在第一時間給予聲援非常感冒,尤其又以僑民最多的德國為甚。土耳其於今年四月舉辦修憲公投,在此之前土國執政當局多次想派官員到歐盟諸國,對當地的僑社進行宣傳造勢,但除了法國之外幾乎都吃了閉門羹。在德國外交部否決埃爾多安出訪德國期間另外參加公投造勢集會後,不只一次用「納粹」形容梅克爾,兩國之間關係陷入冰點。雖然後續還有G20峰會、北約峰會等國際場合,外界持續關注兩位領導人是否有機會「破冰」,不過目前看來還是沒有解套。
這次的德國大選,「土耳其」成了選戰中無可迴避的話題,除了兩國一年多來的齟齬、口水戰,德國各政黨間彼此都拿土耳其「當作提款機」炒作更是史無前例。9月3日一場辯論會上,德國總理梅克爾與社民黨籍的候選人舒爾茲(Martin Schulz;堅定支持歐盟的政治人物)就數度為了土耳其到底能否「加入歐盟」砲火四射,曾任歐洲議會議長的舒爾茲提出了凍結土耳其入歐談判的想法,占優勢的梅克爾雖然表示此事不該是選舉主軸,但現場提問者仍緊迫盯人要求表態;梅克爾最後表示她對於土耳其的歐盟會員資格仍有疑慮,尤其是土耳其想要恢復「死刑」,這和歐盟價值不符。話鋒一轉,梅克爾附和舒爾茲的想法,她說:「事實很清楚,達不到成為歐盟成員的標準,土耳其就不能加入歐盟」。
這與梅克爾的慣性基調一致,「冷處理」+「見機行事」成為這位德國權力最高的女人之從政標準程序。
「螳臂擋車」反成了梅克爾的「助力」
德國第四大城科隆的競選海報中,最近不斷出現土國總統埃爾多安的肖像。這是德國小黨「德國民主聯盟」(ADD)的奇招。這個黨的支持者幾乎都是土耳其裔與穆斯林移民,利用埃爾多安的肖像是用來提醒相關支持者集中選票。埃爾多安先前在一場集會稱梅克爾所屬的基民黨、社會民主黨等黨,都把土耳其當作標靶,「越是打擊土耳其,越能得到土裔選票」。
本次德國的6150萬合格選民當中,人數合法的土耳其裔選民約100萬人,其中有2/3是傾向投給舒爾茲的社會民主黨,這和土耳其所希望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馳。埃爾多安又為何甘願做白工?說穿了就是為自己爭一口氣!
德國外交部長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和司法部長海科.馬斯(Heiko Maas)近日警告,埃爾多安正在各大媒體、政治團體、清真寺發揮影響力,對於德國的民主社會是一大威脅。土裔民眾是德國最大的海外族群,其中也不乏知名人士,但大部分土裔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在德國的社會來說仍許中、下階層。經濟的不穩定、社會氣氛等因素產生了族群間無可避免的怨恨。部分土裔族群就認為,梅克爾對於大批湧進德國的難民潮在處理上不夠積極,加上在歐洲發生的「聖戰」攻擊事件,讓很多人將此事件與「穆斯林」、「伊斯蘭」劃上等號;導致德國的社會被撕裂,執政者卻置若罔聞都脫不了關係,這些都是土耳其執政當局想藉此操作的基點,可是區區百萬張票、選民對於埃爾多安負面居多的印象分數,能有多少效益?
埃爾多安的「攪和」會不會是一場徒勞,反而成為梅克爾的「最佳助拳」?其實答案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