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聯合電子報、中時電子報、法新社、土耳其國家廣播公司
土耳其向埃及遞出「橄欖枝」尋求和解
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Mevlüt Çavuşoğlu)3月12日表示,土耳其和埃及已經恢復自2013年中斷外交關係以來的首次接觸。雖然都是區域的強權,但是兩國在諸多議題針鋒相對並且交惡。首先是2013年埃及發生軍事政變,導致民選、代表「穆斯林兄弟會」的穆希(Mohamed Morsi)遭到軍方將領塞西(Abdel Fattahal-Sisi)罷黜,進而造成一向與「穆斯林兄弟會」交好的土耳其宣布與埃及斷交,接著兩國分別支持利比亞內戰對立面的雙方、又在東地中海重疊的經濟海域爆發齟齬,但隨著時間推移,如今看來出現解決的曙光。
恰武什奧盧在媒體提問時解釋道:「土耳其目前正在跟埃及進行情報、外交部長層級的接觸,我們都知道尋求關係重回軌道的初期階段缺乏互信可以理解,兩國都會努力消除歧見」。近年來,土耳其積極尋求「能源自主」,不斷派出科研船前往塞浦路斯東部的外海進行油氣鑽探,然而此地區正好和希臘、埃及認定的「經濟海域」重疊(土耳其依託國際不承認的「北塞普勒斯共和國(KKTC)」轄下領土延伸海域)。此前,希臘、埃及已在2020年達成劃設專屬經濟海域的協議,土耳其想在這裡「分一杯羹」顯然不切實際也沒有理由,三國之間的衝突氣氛也在不斷升高。然而自從美國白宮換了新主人,各國之間嗅到「風向」趕緊調整外交策略,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巴林、埃及與卡達之間的斷交、制裁行動已和平落幕,土耳其與卡達「患難見真情」迎來勝利的果實。這次土耳其向埃及遞出「橄欖枝」,是斷交7年來首度官方層級的接觸,也意味著土耳其正在更換籌碼,拉攏埃及對抗希臘的企圖心。
弱勢里拉的「美肌效果」襯托土耳其GDP表現
土耳其統計局(TurkStat)公布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GDP)5兆1000億里拉(約為7171億美元),全年經濟成長年增1.8%。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還得以避免經濟萎縮的少數國家之一。外界認為,弱勢里拉助長土耳其2020年全年度經濟正成長。據統計,2020年里拉兌換美元的貶值一度超過30%,也逼得埃爾多安總統不得不出手撤換央行主席、擔任財政部長的駙馬爺阿爾巴伊拉克(Berat Albayrak)也下台一鞠躬。新任中央銀行總裁阿格巴爾(Naci Ağbal)2020年11 月7日就任,一改過去策略,致力拉抬里拉的匯價、基準利率,努力之下(少了埃爾多安的碎嘴干預)有了回報,里拉的匯價已回升到對比2019年僅貶值17%左右,讓因為經濟活動放緩、失業率上升而導致社會氣氛不安注入一點「強心劑」。2020年第4季土耳其經濟成長年增5.9%,在20國集團(G20)當中僅次中國的6.5%,國際貨幣基金(IMF)上修土耳其2021年經濟成長預測至約6%。
弱勢里拉也讓土耳其外銷產業的獲利能力上升,除了仍須等待疫苗施打普及後重啟觀光產業,拓銷農、工產業出口賺外匯是目前土耳其政府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近期因為海運市場船期延誤、缺櫃情況仍然嚴重(相比2020年有稍稍緩解),陸上「鐵絲路」的需求大幅上升,土耳其許多內陸農產品、礦產、製造業在過去需要卡車、鐵路貨車送到港口(伊斯坦堡、伊茲米爾、伊茲米特、梅爾辛)出口,現在可以透過承攬業者、航運公司直接利用鐵路運輸前往俄羅斯、中亞、歐洲、中國大陸,不僅車廂利用率大幅提升,為人詬病的空載不平衡的問題也大幅改善(以往歐洲回駛亞洲班列的貨櫃僅30%有裝貨,現在已提升至70-80%以上),運輸時間也可比海運節省2週有餘,列車行駛在土耳其境內可收取規費、路權費等額外收入,「時間就是金錢」的鐵律,加上里拉的態勢仍屬於「弱勢但有支撐」背景下,對於土耳其的工、商業不無小補。
加碼核電站建設 擺脫供電不穩的窘境
3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與俄羅斯總統普丁以視訊方式見證土耳其首座核電站三號機反應爐動土典禮,這是兩國在核能發電長期合作的結果。土、俄2010年10月簽署合作協議,在梅爾辛(Mersin)省興建1座4部機組的核電站,總發電量為4800萬千瓦。
過程中經歷2015年土耳其空軍打下俄羅斯軍機的事件,導致該計畫遭到擱置,所幸在2016年底重新回到議程上,2018年4月3日兩國元首同樣以視訊方式見證1號機的動土典禮,目前工程進度因為疫情因素落後,土耳其仍希望在2023建國百年完工投產,預計2028年4座機組全數投入發電。
根據規畫,土國打算在黑海濱再建2座核電廠,未來至少30%電力供應來自核電。土耳其缺乏油、氣能源,除了火力發電可依靠自身煤礦,其餘多仰賴進口。埃爾多安在致詞時明確指出,納入核電是邁向能源安全的戰略作法。土耳其運用在地能源和再生能源(水力為主,太陽能、風力僅為輔助)發電的比例已達63.7%,把對於環境無害的核電納入能源生產,降低外購能源發電是土耳其的目標。埃爾多安也不忘強調黑海、地中海的油氣探勘也同等重要,因為那是「能源自主」的一環。過去10多年來,土耳其致力於電網之間的互相支援連結,避免單一迴路、電網過度獨立造成供電不穩的情況。同樣地,核電降低碳排放已經是土耳其政府面對氣候變遷的策略之一。
土耳其的軍工產業仍有「心病」亟待突破
根據「Defense Would」(防務世界)報導,土耳其的軍工大廠BMC與南韓斗山企業(Doosan)及S&T重工業(S&T Dynamics)達成協議,南韓企業將為土耳其「阿勒泰(Altay)」主力戰車供應引擎與傳動等組件,南韓方面會先專案進行「去德國化」的作業,避開德國的出口管制。
同樣地,美國針對土耳其採購俄國S-400防空飛彈耿耿於懷,祭出包含拒付F-35戰機、直升機引擎禁運等一系列制裁,造成土耳其出口巴基斯坦的A-129輕型攻擊直升機可能被中國搶走訂單。美國扣住F-35A,等於斷了土耳其想買垂直起降型F-35B用於自家兩棲攻擊艦的規劃,可見得土國軍工產業還有「心病」亟待突破。
「阿勒泰(Altay)」主力戰車是土耳其陸戰裝備的亮點,取代過時老舊的德製豹1式、美製M48A5、M60A1/A3戰車,雖然土耳其自製的「心臟」已用在多型號軍用車輛、無人機身上,但是更講究耐用、可靠性的大型引擎仍有待努力。為了「阿勒泰」戰車,土耳其曾考慮引進日本三菱(太貴)、韓國斗山(德國授權)生產的引擎。特別是韓國在軍工產業與土耳其多有合作,土耳其陸軍的自走砲、空軍初級教練機都是韓國產品。軍工產業是一種「砸大錢隨時會打水漂」的行業,特別是戰甲車、戰機、直升機引擎是各大軍工企業(美商GE、普惠、法商史奈克瑪、英國勞斯萊斯、德國曼恩)核心中的核心,先前報導提過土耳其的新世代戰鬥機也有「心病」問題,迫使土軍不得不延壽F-16機隊確保戰力,這是很多國家發展軍事工業的難處所在。其實韓國現役的「黑豹」戰車與土耳其「阿勒泰」可說「異卵孿生」,兩款戰車有許多套件都是共同開發,也同樣選用德國的引擎、變速箱組成。只是土耳其的「野心太大」執意要「全自製」,讓韓國軍方「後發先至」搶先一步投入現役,比較早成案的「阿勒泰」反而還沒有確切的量產時間,甚至拐了「回頭路」利用舊型的戰車底盤套上新款砲塔來做測試。其實韓國方面來為土耳其「開後門」也是有風險,因為涉及智慧財產權、商業授權等法律問題,一切還有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