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土耳其,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

投稿 當地 觀察日記

 

我的名字叫Bahar(上篇)

「為什麼要去交換學生呢?」、「怎麼會選擇土耳其呢?」當初在申請交換學生時,總是在反覆思考這幾個問題。認真瀏覽過許多篇交換學生心得後發現,學生們大多透過交換計畫來增強自己的語言、學習獨立生活、結交異國朋友、探訪觀光勝地或者是放鬆自己、思考未來人生方向。然而,上述理由都不是我選擇交換到土耳其的原因。

 

當風起的時候,就走

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人類學系必修課「文化田野」的關係,去到南投賽德克族的部落做觀察研究。我本來就對經濟議題感興趣,而在那堂課之後,我更明確的想要了解經濟資源分配與慈善制度這方面的情況。人類學的訓練中強調,希望透過理解不同文化的概念,反思檢討社會的問題,並且嘗試提出解決的方式。因此,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我慢慢檢視幾個不同的文化,從歐洲、美洲到中亞一帶,然後發覺自己對於伊斯蘭、中亞中東區域了解的太少,關於「慈善經濟制度」的一切更是陌生。身邊的人們多往歐洲、美國、日韓方面探索,卻鮮少有人關注這個區域的情況。

正因為太少人理解、太少人選擇這個領域,所以我當時決定用交換學生的機會,給自己一個認識的可能。如果用旅遊的方式,可能無法待到一年這麼長的時間,也很難深入了解當地情況;如果是直接碩博士留學,可能會因為繁重的課業,而無法花很多時間直接跟當地人互動;如果是到當地工作,也可能會忙於公務,而鮮少有時間鑽研自己真正想了解的面相。因此,對當時的我而言,交換學生會是最好的方式,不僅可以用學生身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還能夠長時間生活在當地,參與觀察、了解感興趣的議題。

大部分的學生多會選填歐洲、美國或是日本、韓國作為交換學生的選項,但是因為我帶著這樣的關懷,所以選擇「土耳其」做為交換學生的國家。

我的名字叫Bahar

「土耳其人用手吃飯嗎?」、「土耳其人是用阿拉伯文書寫嗎?」、「土耳其會不會有恐怖攻擊呢?」、「土耳其人是騎著駱駝上下班嗎?」、「土耳其人長得像瑪莉歐兄弟嗎?」確定甄選上交換學生之後,人們總是問我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問題。到了這個時候,我才從這些問題中發現,我們的「世界觀」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社會新聞媒體天天都在強調「國際」、「各個國家」或是「多元文化」,但是真正被納入考量的其實只有歐美國家而已。 我們很熟悉巴黎鐵塔、義大利威尼斯、美國自由女神等,對於土耳其等區域的國家,腦海中的想像卻非常貧乏,甚至有人告訴我「荷蘭離台灣很近,土耳其要飛好久才到!」這些敘述方式都反映出來,我們對於中東等附近區域了解的很少、心理上的距離很遠。 就在出發探索土耳其之際,土耳其朋友給我取了一個土文名字:Bahar,讀音為「芭哈兒」,意思是「春天」。她祝福我在土耳其有個嶄新的開始,就如春天一樣,四處充滿生機與希望。然後我就在2012年九月份,正式「入土」來到伊斯坦堡,開始一學年的交換生活。

 

鬱金香茶杯、清真寺喚拜塔跟旋轉沙威瑪

剛來土耳其的時候,不論走到哪邊,總被詢問「要不要喝杯茶?」用著鬱金香形狀茶杯喝土耳其紅茶,就是我對於土耳其的第一印象。當時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鬱金香最初並不是來自荷蘭,而是土耳其,而且鬱金香還是土耳其的國花。一直要到十六、十七世紀,鬱金香才從土耳其傳入歐洲,荷蘭將之推廣、發揚。 另外,也因為土耳其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斯蘭教教義規定,不能喝酒的緣故,所以在大街小巷之中,可以看到非常普遍的茶館、咖啡店而非酒館。不過,因為土耳其有經過一段西化改革的歷史,所以仍然有許多土耳其人飲酒,也依然有酒館的存在。除此之外,也因為伊斯蘭教的關係,放眼望去都是清真寺,每天隨著五次禮拜時間來臨,分別在日出、正午、下午、日落與夜晚等時段,會聽見喚拜塔傳來向真主禱告的呼喚聲。漸漸的,我開始不習慣戴手錶,而是和認識的土耳其朋友們學習,用禱告呼喚聲來推測時間:「剛剛是傍晚的呼喚,因此差不多該吃晚飯了。」確切的時間對我而言不再那麼重要,生活因為禮拜聲而有了不同的節奏。

漫步在伊斯坦堡街頭,最典型常見的就是旋轉烤肉(döner kebap),也就是我們常叫的「沙威瑪」。土耳其人最初來自中北亞,帶有突厥等遊牧民族的習慣,而以肉食為主,吃肉類料理時,還要配著「鹹優酪」(Ayran)喝,不僅解膩還能幫助消化。

暫時遺忘之前在台灣的一切,所有的思緒留在昨天。跟著「土人們」大口吃肉、大口喝優酪,飯後再來一杯鬱金香茶杯裝的土耳其紅茶,這些是我「土化」的開始,也是我初到土國的印象。身處繼承了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文化的土耳其,生活在歐亞交界之間的伊斯坦堡,厚重的書本攤在桌上、行事曆本子上滿滿的計畫還有想去的地方。放下過去的習慣,開始適應嶄新的生活,因為奮不顧身,所以更加踏實。

 

中文名字鄭思恆,英文名字Henny,土文名字Bahar,藏文名字卓瑪拉毛,保加利亞名字Elena,阿拉伯文名字kamilia。興趣是收藏回憶、蒐集名字,然後在記憶和各種名字裡,看見自己不同的樣子。

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立志在「人類學」裡學人類。2012年透過台大交換學生計畫到土耳其一年,2013年台大畢業之後再次到伊斯坦堡念語言學校。即將於2014年夏天開始,在英國倫敦亞非學院(SOAS)攻讀中東伊斯蘭碩士。會講中文、英文和土耳其文。

致力用「五子」填滿生活,但是不是「房子、妻子、孩子、車子和銀子」。而是努力用「眼珠子」看見世界的美麗、「耳渦子」聆聽不同的聲音、「筆桿子」記下自己的心得、「腳丫子」親身經歷參與,最後用「嘴皮子」來說故事給別人聽。

原本想去西藏,後來去了西門町;最初想逛土城,結果到了土耳其。人生變化很大,對於生活的意見很多。不是一個隨便的人,隨便起來肯定會嚇死人!

 

You Might Also Like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