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將寫字視為一種藝術,發展出書法,不只是單純書寫,也能欣賞形體、字體、風格等等,更有專門的書法家。遠在西亞的土耳其也有保存至今的書法,現在稱作「伊斯蘭書法藝術」,同樣也是將寫字升級成美的境界。伊斯蘭書法藝術是以阿拉伯字母書寫而成,組成似畫般的視覺藝術。最初的目的是讓宗教經典(指《古蘭經》)能書寫更美、更好讀,伊斯蘭書法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蓬勃發展,土耳其至今也是當代伊斯蘭書法藝術的代表國家之一,因此也會說「土耳其書法藝術(Hat sanatı)」在伊斯坦堡仍能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留下的清真寺與皇宮見到不少精緻美麗的書法作品。
關於歷史上的伊斯蘭書法
伊斯蘭書法是由阿拉伯寫成,阿拉伯文中對於這個名稱「hatt/hat」的定義是,以優美方式書寫的阿拉伯文字藝術。阿拉伯文隨著伊斯蘭教發展傳播,到了阿拔斯帝國時代,10世紀有位名叫伊本・穆格萊(İbn Mukle)的大臣同時也是著名書法家(Hattat),他提出書寫的比例概念,另外為了整體平衡美觀,增加沒有實質意義的符號。依照伊本所提出的比例原則,11世紀時在巴格達的阿拉伯書法家阿里・西蘭(Ali B. Hilan)確立了如今仍在書法界使用的六種字體(後面會介紹)。
阿拔斯帝國1258年被蒙古西征攻陷而結束,書法的發展重心轉移至土耳其跟伊朗,而兩邊也發展出不同風格的書法,奧斯曼帝國時代蘇丹重視書法,還邀請書法大師來到土耳其,在帝國行程風氣,尤其是在宮廷的王公大臣、知識份子間。15世紀至16世紀時當時的土耳其是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是被譽為帝國書法之父的雪葉・哈姆杜拉(Şeyh Hamdullah)的時代,他對於土耳其的書法藝術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之後也陸續出現不少享譽帝國的大師。土耳其人普遍認為伊斯坦堡成為伊斯蘭書法的中心,也確實,現在想要投入這門藝術的人會跑去伊斯坦堡,新世代的書法家也會將書法結合現代藝術,不管是利用電腦來寫字或者數位化作品,更像是視覺藝術,而不單單只是書法,如今以土耳其、伊朗、埃及為三強。
伊斯蘭書法的宗教連結
華人的書法寫的內容經常是詩詞,但伊斯蘭書法因宗教而成,內容多半是與宗教有關,例如《古蘭經》內文、阿拉警世句之類的宗教經典。在奧斯曼時期的清真寺內牆上也可以看見,像是在當時被改為清真寺使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目前也是清真寺),其中一項特色就可以在一樓看見8塊黑色底的大圓盤,上面有金色的書法字樣(Büyük Hat Levhaları),是19世紀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Sultan Abdülmecid)統治修建期,由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卡扎斯克・穆斯塔法・伊澤特(Kazasker Mustafa İzzet Efendi)所寫,上面分別寫著阿拉、穆罕默德與四大哈里發等人之名,再仔細看的話圓頂上還有卡扎斯克大師所寫的一段古蘭經文。
另一座與書法藝術有關的清真寺就是布爾薩(Bursa)的烏魯清真寺(Ulu Cami),據說這裡是書法家們最高殿堂,能將作品展示在此,就能表達不凡的成就。烏魯清真寺是布爾薩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時所建,所以是非常宏偉且具有意義的,同時這裡被稱為「書法藝術博物館(Hat sanatları müzesi)」,寺內可以看見在板子上或是牆上約200件書法作品,包含41位土耳其大書法家,內容多是聖訓等伊斯蘭教的生活規範。
對學習書法者而言這裡是非常重要的聖地,對一般來說也是一個欣賞這些書法的最佳地點。
伊斯蘭書法所使用的工具與材料
在介紹使用的工具還有其他材料時,先來看看書寫及介紹影片:
伊斯蘭書法的文房四寶
跟中國書法相同,文方四寶要有筆墨紙硯,伊斯蘭書法也有這四寶,但卻有幾個大不同的特色!
筆「Kalem」:多以蘆葦稈或是竹子製成,兩種材質的共同點是堅硬但內有纖維可以吸附墨水但又不會太多。書寫人得親自「開筆(kalem açma)」,意思就是用刀子削出筆頭,必須是斜角,最後端為扁平狀,最後底部切平,正中間開出一道切痕。當然現代也有發展出筆頭是金屬材質,方便實用的筆,依照粗細分類,另外為了初學者也可以買到不用沾墨的墨水筆。
墨「Mürekkep」:主成份由煤煙灰與樹膠等天然材料製成的混合物,保存時間長。可用中國書法的墨汁替代。
紙「Aharlı kağıt」:與宣紙強吸水功能不同,伊斯蘭書法所用的紙張是塗有蛋清、澱粉、明礬等材料,使它表面光滑,既不妨礙運筆書寫,也能達到修改可能,還能長久保存。現代來說的話,道林紙或水彩紙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專門店會有出四周有奧斯曼風格花邊的紙,知道創作人的喜好。
硯「Hokka」:類似硯台有蓋的小容器,裡面會放進浸入墨水後的蠶絲,方便寫的時候可以沾墨,使用蠶絲是因為能調節墨量也不會像是棉絮一類的材質沾黏上筆。
伊斯蘭書法的其他配件
開筆板「Makta」:寫者需自行用刀削出筆,因此有專用的「開筆板」,這開筆板有等級之別,高檔的材質可以用到象牙、動物骨頭、木頭等,上面還會有雕花。形狀是一塊小的長方形板子,中間有個放筆桿的架子,可用開筆刀在上面切。
開筆刀「Kalemtraş」:顧名思義就是文人專門用來開筆的刀子,就是一個有柄的小刀片,筆桿會有各種裝飾來突顯品味。
書法鉛筆盒「Divit」:像是寫書法人的鉛筆盒,現代人多用小包包或袋子裝,以前文人雅士會用,前面有個小小的硯,長型的地方是放筆的,會以金屬製作,上面也會雕花。
紙熨斗「Mühre」:橢圓形有點重量的物品,現在也會做成扁平狀或筆狀,目的是讓紙張表面平滑,可以刷平。材質可以用玻璃、瑪瑙等,堅硬圓滑的材質。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像是剪紙用的剪刀等等有的沒的也有但並不是必要或特殊物品就不多作介紹
經典伊斯蘭書法的字體
與中國書法會分字體(楷書、行書、草書等等)一樣,在土耳其發展的伊斯蘭書法大致以下幾個字體:
庫法體(Kufi)
最古老的字體,以伊拉克城市庫法命名,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上可見,樣子方正似黑體,伊拉克國旗中間就是庫法體字樣。
三一體(Sülüs)
可稱為伊斯蘭書法之母的字題,三一是三分之一的意思,字母需傾斜三分之一。奧斯曼帝國時代主流字體,在土耳其書法家手上改革過。樣子圓滑斯文,沙烏地阿拉伯國旗上的字就是三一體。
謄抄體(Nesih)
因為是抄寫經文、聖訓等最常用的,書寫容易使用的範圍最廣。樣子曲線多且細,很容易讀,因此取代庫法成為主流經文字,似小楷。
學者體(Muhakkak)
16世紀時與三一體跟謄抄體一起會用來寫經文,但之後就不再使用,樣子比較大而清楚,清真寺內牆上會用,彰顯大器。
雷哈尼體(Reyhânî)
學者體縮小版本,使用範圍大同小異,不過也是較少人在用的。
塔烏奇體(Tevkil)
用在公文上,以及書法證書(İcâzetnâme)上,除國家文件,維齊爾(宰相)跟哈里發在信件中會使用。
里卡體(Rik’a)
這是比較小巧的塔烏奇體,奧斯曼帝國時期很吃件的行書字體,也是因為書寫運筆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
宮廷體(Divani)
從公文體與另一種波斯文體改良而成,在奧斯曼宮廷中會使用的。
成為伊斯蘭書法大師之路
想學習伊斯蘭書法藝術,也是需要時間的!通常會是師徒制,要跟隨老師然後反覆記憶訓練(meşk usulü),臨摹等等,要花上好幾年並持之以恆才有辦法。由字母開始(阿拉伯字母)土耳其則是寫奧斯曼文,字母寫好了才能進階到字母合併的型態,最後才能開始抄寫《古蘭經》經文或詩句之類的,要一直臨摹到可以與老師的相符才算過關。
伊斯蘭書法最重要的三點:尺存與比例(Ölçü)、平衡(Denge)、滿版(Doluluk)。
書法大師是有證書的,書法專用檢定證書叫做「İcazet-nâme」,上面會是證明者的書寫與字體樣式,下面由兩位書法大師的人寫下認可字樣,簡單來說就是認可上面之人從此之後可以落款。以下是書法家Hâkkâkzâde Mustafa Hilmî Efendi的證書,他是奧斯曼帝國宮廷的書法老師,在1851年去世。
伊斯蘭書法的延伸:花押(Tuğra)
在另一篇文章中有介紹過,所謂的「花押」就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會用的簽名。這種簽名方式其實就是從伊斯蘭書法延伸過來的,伊斯蘭書法雖是寫字,但也可以將字母結合變化成圖樣來達到藝術效果,想知道更花押請轉至專文閱讀,以下放幾個範例,由左到右分別是塞利姆一世(I. Selim)、艾哈邁德三世(III. Ahmed)、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Sultan Abdülmecid)、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II. Abdülhamid)的花押。
關於伊斯蘭書法當然還有很多可以探究的,本篇先在此打住,有幾張是土女親自照下的照片,要寫寫土女的浮水畫老師介紹隔壁工作室的書法藝術家,才有機會第一次親眼見識。其他知識則要感謝在2021年至2022年從安卡拉大學來到政治大學土耳其語文學系任交換老師的夏英老師(Ebubekir S Şahin)。老師的專業課目為土耳其古典文學,學習伊斯蘭書法多年,也開設選修課教授浮水畫以及伊斯蘭書法,這兩項土耳其傳統藝術皆需要在當地學習才能算是有資格授課,尤其是伊斯蘭書法,若無奧斯曼文底子更是不太可能授課,藉此難得機會向夏英老師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