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撰寫,2022年7月二次更新
文:Çüen、Zeren
伊斯坦堡歷史區入列世界遺產清單,舊城區中不可錯過的三大景點包含藍色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聖索菲亞清真寺(Ayasofya-i Kebir Cami-i Şerifi)以及托普卡匹皇宮(Topkapı Sarayı)。在這之中只有聖索菲亞不是奧斯曼帝國的產物,而這座建築物能保留至今,供觀光客參觀,是非常有價值需要珍惜的事情,讓我們來了解他的傳奇故事吧!
聖索菲亞建築轉變史
座落在舊城區的聖索菲亞望向著馬爾馬拉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在建築史上一直佔有一席之地,在藝術層面不論是它的建築結構、大小、功能都讓人嘆為觀止。它的存在遠早於藍色清真寺,更代表了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
它是東羅馬帝國時期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最大的教堂,歷經三次建築重劃。西元537年的初版,教堂還不叫聖索菲亞,而是「Megale Ekklesia(大教堂的意思)」,不過5世紀之後,它就成了「Hagia Sofia」(神聖的、有智慧之意),整個拜占庭帝國時期,它一直是君士坦丁堡最大的教堂。
第一次建築更動由君士坦丁大帝主導。西元360年的聖索菲亞,還只是個有木造屋頂及巴西利卡式風格的大教堂,但在當時已相當前衛。卻不幸在皇室與君士坦丁堡教長鬥爭下的404年動亂中燒毀。第一次建築規劃的版本,除了近日教堂倉庫出土的一個寫著「Megale Ekklesia」的磚塊,被判定可能是第一次建築計畫留下的殘骸之外,其他就這樣被燒的一乾二淨。
第二次建築計畫則是狄奧多西二世時期,「Megale Ekkelesia」被燒毀的4年後,他繼位為王,聖索菲亞教堂建築計劃於西元415年重啟,開始使用大理石,同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包含入口處的5個廣場,也同樣使用木造屋頂;但好景不常,聖索菲亞的一生豈能僅用坎坷形容?查士丁尼時期的一次暴動(尼卡暴動)又受池魚之殃。該時期的殘骸被伊斯坦堡的德國建築機構發掘,2公尺深的遺跡包含入口、柱子和12位門徒的壓花,在西花園仍能看到這些歷史遺跡。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這棟聖索菲亞是查士丁尼大帝時期開始建造的,根據歷史學家,西元532年2月23日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始建日,537年的12月27日則是竣工日,孕育了近6年,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開張的那天,查士丁尼大帝走進教堂、說道:「感謝上帝,給我這個機會創造了這麼棒的禱告之地。」接著面帶微笑說:「所羅門(King Solomon),我擊敗你了。」當時這個「擊敗」之意,指當時聖索菲亞的偉大已經超越在耶路撒冷的第一座聖殿。
1453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拿下之後,它就成為了清真寺,牆上基督教和東正教的壁畫也沒有被刮除,僅被輕刷上一層薄薄的石膏,另外增建喚拜塔、內部的壁龕(Mihrap)、蘇丹樓等屬於伊斯蘭教的設施,外面四支高聳的喚拜塔,是奧斯曼帝國宮廷建築師第一把交椅錫南(Mimar Sinan)所造。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菲亞大清真寺一直被良好的保存,不過因爲地震,建築體時有損壞,在東羅馬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都有再加入支撐的柱子,在1999年的馬爾馬拉芮氏規模7.4地震中可見功效,建築師錫南負責了幾次修繕,之後就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倒塌狀況。聖索菲亞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下從1935年2月1日開始正式成為一個宗教中立的博物館。1985年跟其他古蹟一起包含進伊斯坦堡歷史區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內。
2020年土耳其宗教團體向土耳其法院提出撤回1934年將聖索菲亞轉變為博物館的政令,7月10日法院在作出裁決,總統宣佈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重新改為清真寺,開放民眾進行宗教活動,引起國內與國際譁然。
演變順序:東正教教堂(537–1204)-羅馬天主教教堂(1204–1261)-東正教教堂(1261–1453)-奧斯曼帝國清真寺(1453–1931)-現代土耳其博物館(1935-2020)-現代土耳其清真寺(2020年-至今)
聖索菲亞的內部參觀重點
現存的聖索菲亞是「第三次建築計畫」的成果。巴西利卡式建築風格被設計在中心的圓頂,圓頂的高度有55.6公尺,南北向半徑31.87公尺、東西向的半徑則是30.86公尺,所以說這個圓頂不是一個正圓。在第三次建築計畫後,它的壯闊和偉大已經讓大家開始稱它為「Hagia Sophia」教堂內雖然常常在修復,但實際上佔地面積很大。內部可見四塊大圓牌,上頭以阿拉伯文書寫的有真主阿拉、穆罕默德、哈里發以及穆罕默德孫子的名字。
若參觀時間有限,有些東西是得仔細看的!柱子和內部裝潢使用的大理石是從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的古城被帶回來的,例如阿斯班多斯(Aspendos)、以弗所/艾菲索斯(Efes)、黎巴嫩的巴勒貝克(Ballbeek)等,去這些古城遺跡參觀後,再回聖索菲亞看看,大理石和柱子是不是有相同氣味呢?白色大理石在馬爾馬拉島自產、綠色班岩則來自尤比亞島(Eğriboz)、綠大理石從阿芙永(Afyon)來,黃色的大理石則源自北非(要感謝奧斯曼帝國跨歐亞非洲界的實力)。
另外就是因為當年更改成清真寺,穆斯林禁止偶像崇拜而把牆上屬於其他宗教其他王朝的壁畫蓋掉,並增設穆斯林禮拜的相關設施,變成博物館後重新揭開的各種圖案與宗教痕跡,成了參觀重點,不過如今因為變回清真寺部分又被白布遮掩起來,除了第一道門廊上方的幾處外,二樓目前也無法上去參觀,能看的壁畫減少許多,以下是二樓著名的壁畫之一。
建築物共有兩層樓,經過不起眼的石頭斜坡走到可通到二樓,二樓可以更清楚俯瞰到一樓的各種設備,當然還有許多當初被掩蓋的壁畫。原先會有些文物展覽放在二樓,從二樓也可以照到更清楚的建築內部照,不過現在是禁止進入的狀態。
回歸清真寺後的聖索菲亞(Ayasofya-i Kebir Cami-i Şerifi)
2020年回歸清真寺之後,名稱變成「聖索菲亞大清真寺(Ayasofya-i Kebir Cami-i Şerifi)」珍貴的古文物(壁畫、遺跡)成了焦點,安卡拉當局表示建物仍對基督教信眾和其他民眾開放,再三保證所有的文物都「原址保留、不得破壞」,僅開放廣場祈禱。
雖然不需要購票了,但入場依然需要通過安檢門,接著若服裝不符合宗教禮儀者,須在安檢門後方左側的小亭子付費購買罩袍(cover all)或者是頭巾(scarf),罩袍上面有寫聖索菲亞就當成是紀念品買了,至少不用戴萬人經手的頭巾。
入場後第一道門廊還是維持原樣,新增加了拖鞋區域與鞋櫃,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請自備提袋裝好鞋子背著或放包包。不要把鞋子放在這裡!!因為鞋子真的出來之後會不見,這裡有的沒的人太多了。入內參觀時會發現中間最底端有隔開一區,此處若無把鞋子裝進包包只是拎在手上是不能進入的。
現在鋪上綠色地毯的聖索菲亞,氣氛已經大不相同,「氣味」也已經大不同,聖索菲亞存在了1,261年,建築的狀況已經變得很差,加上土耳其各種地上地下的大眾運輸跟遊客到訪,長久下來不免造成老建築的各種耗損,幾乎長年進行大小修復。
聖索菲亞的貓咪住戶
這間千年老宅中,曾經有個很有名的住戶「葛莉(Gli)」,2004年起入住聖索菲亞。貓咪對於穆斯林本來就有不同的地位,人們也就象徵性地將葛莉當作聖索菲亞的守護者來看待。葛莉在2020年11月去世並安葬在聖索菲亞內。即使看不見葛莉但還是有機會看見其他貓咪。
參觀提醒
改為清真寺用途的聖索菲亞當然不再收取門票,不過要留意入內參觀禮儀還有禮拜時間,男性不可著短褲,女性則要包覆頭髮,避免週五主麻日的禮拜時間過去,如有看見禱告的人,請不要從前面穿過去。如果想避開人潮,建議在早上還沒開門前就去排隊,睡得太晚就請把握傍晚時間。另外也要注意兩大宗教節慶開齋節與宰牲節,開放時間會有所不同,去之前要查清楚。
搭乘輕軌T1線,到Sultanahmet站下車,步行即可抵達,就在藍色清真寺與托普卡匹皇宮旁邊。

土女時代整合型帳號,提供與土耳其相關、多元豐富的文章,給認識土耳其的人一再回味;給不認識土耳其的人全新靈感。